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戲劇] 《再見女郎》




   果陀新作《再見女郎》,再三的宣示他們將走向一條很通俗的路。這不是批評,反之,這是準備邁向成熟體制的戲劇圈,所理當存在的一種方向。而就如同好萊塢式的浪漫愛情劇與英雄片不曾缺席,但也存在新浪潮與小眾藝術電影,這些同時構成「電影圈」。當更多樣化的類型被提供到市面,觀眾也才有選擇的空間與自由。「媒介並不能決定藝術成就的高低」,在電影圈如此,在戲劇圈亦然。

    果陀的選擇非常清楚──擁抱大眾。

    容我再次重申:這是一個選擇,而非一個結果。果陀劇團其實是非常有意識地在選擇站在大眾的那一邊,從音樂劇的方向開始,一路延續到今作《再見女郎》,無論在題材、演員選擇或是劇本走向方面,果陀都培養了有別於實驗劇場的觀眾,而對於這些觀眾而言,果陀無疑是成功的。

    《再見女郎》立基在上述的條件之下,也的確完成了一個快樂且親民的演出。

    情場失意還帶著一個小女兒的女舞者(賴雅妍飾)和遇到詭異導演的窮演員(曾國城飾),在誤打誤撞之下,成為一個屋簷底下的房客。而這就是故事的全部。當然尼爾‧西曼的劇本不會是這麼簡單的愛情故事,但在通俗化的選擇之下,梁志民的劇本改編選擇就讓他這麼簡單──所以他削減了對「神」的諷刺、刪除了對「沙文主義」的探討空間,而決定讓這個戲更輕鬆一點。所以當演員大喊「GOD」時,觀眾可以很簡單的樂開懷,認定那就是一種情緒抒發、當演員造訪「果陀(Godot)酒吧」的時候,等待也可以毫無意義,這些意義的消減讓戲變淺,但同時,也讓娛樂性增高。

  娛樂性的增高同時也展現在劇本設定上,既然要娛樂,當然是一個 Happy Ending,情節的走向自然也順從觀眾的心思:愛情來臨的些許挫折和考驗、克服考驗的甜蜜氛圍和未來如何的徬徨。看似八股的設定其實充斥於我們周圍,而要如何說服我們,所依賴的自然是演員的表演,曾國城的演出尤其令人動容,下半場收放自如的情感,展現了追求夢想時同時存在的不安與懦弱,相當有說服力,是這次演出最值得一看得部分。

  雖然娛樂性的增高並不必然意味著深度的減弱,但從現場觀眾的笑聲中,果陀的確證明「劇場可以是個娛樂」。在台北藝術節的深度荼毒之後,這個存在顯然找回了一些觀眾的笑聲。我想毫無疑問的是,有時候我們並不只是需要那麼崇高的東西──鎮日談論的死亡議題、生命意義或者更抽象的其他──有時候我們也需要《犀利人妻》。我想《再見女郎》就是一個這樣的作品,一個帶著歡笑與淚水、找尋觀眾共鳴與認同,提供一個周末晚上好心情的作品。

  最後,容我再重申一次:他不提供深度,不是因為他不能,而是因為他選擇不。

2 則留言:

  1. 你的解析頗為中肯,雖然明白你解釋劇組決策的用意,但我看完這場之後有種莫名的失落,台灣的藝術欣賞永遠只能曲高和寡嗎?永遠只能以通俗之姿來譁眾取寵嗎?對於台灣的表演藝術我原本抱著更多期待,於此,是有些失望的,"選擇淺"比"天生淺"更讓人難受,這是一種對藝術的態度。也許是我偏激了,但這劇團的下一張戲票,是怎麼也再買不下去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我覺得持比較開放的心態來看劇場的多元發展,
      如同看電影一樣,一般觀眾不會拿高藝術標準去看《蜘蛛人》或《復仇者聯盟》,
      但在看得時候也覺得很爽很過癮!

      而看果陀的戲我也會持相同的心態,這是娛樂、是show,
      那在這個立基點上我認為她是成功的,他好笑、簡單、順暢,那就夠了!

      台北劇場其實還蠻多元的,如果想要挑戰更深入的、更難的議題,
      也許藝術節的《椅子》、《金龍》,甚至年底的陽光劇團,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