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電影] 《10+10》




10 +10》集結台灣二十位導演共襄盛舉,一人五分鐘左右的短片組成,是今年金馬獎最偉大的創舉同時對眾位導演而言,也是最嚴苛的考驗。五分鐘的小短片,與前後的片段並無相關,每一個短片獨立存在,考驗的是五分鐘見真章的導演功力,也是導演人脈、劇組實力的展現。此外,這樣並列的方式更完整的訴說了台灣的多元面向,透過上下兩代導演所關照的不同面向,將這座小島所擁有的多樣性完整呈現。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電影] 《牽阮的手》



我們這一輩的人似乎很少談到政治立場,我們處在一個很自由的時代,但反思一些社會上大家的默契(例如避談政治立場),卻反而會覺得我們非常不自由。這種不自由不是因為政治上的高壓政策,反之,而是我們自己所侷限的──害怕被貼標籤、害怕得罪不同立場的人。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戲劇] 《琴弦的秘密》




 今晚剛好有機會到劇團看排,距離正式演出還有兩個禮拜,但完成度已經很高了。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形式上這齣戲是不需要看字幕的《神諭》,內容上是沒有國族主義負擔的土耳其版《茉莉人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戲劇] 《海鷗》


不知所云的經典搬演



 
 《海鷗》是契柯夫作品當中我最喜愛的一個劇本(儘管並不是他最好的劇本),原因無它,「青春」兩個字大概可以概括一切緣由。《海鷗》中的角色都尚未老去、都還奮力的在跟生命搏鬥、都還願意相信些什麼。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戲劇] 《紅玫瑰與白玫瑰》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此次中國國家話劇院田沁鑫導演再次改編重要華文經典小說,有幾點改編上的大突破值得討論。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戲劇] 《開心鬼》

我不明白──



  走出劇院時心裡想的詞是「Finally」。

  十月是劇場大拜拜,以今年來說,十月總共就看了十七齣戲,平均每兩天就看一場,難怪我會呈現這樣一個被轟炸致死的狀態。而,雖然我看了這麼多,但錯過的一定還是比看到的多,我決定以後不要再為了錯過戲而遺憾,吃的太撐會讓味覺跟享受通通不見,而這也許就是我現在的狀態。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戲劇] 《屋簷下》


    整齣戲以類似「解謎」的手法開啟,故事從中秋節又至,媽媽準備了一桌的菜來迎接兒女回家,而父親略為癡呆,看似正常的家庭隱藏了一個極大的秘密,而家人之間彼此相欺、極欲掩飾過往的那件醜事,惟有父親的痴呆讓家人不得不正視「曾經有事情發生過」。就在這樣的家庭懸疑氣氛之下啟幕,而劇情隨著線索一一到齊,觀眾漸漸的明白這個家庭曾有的不堪是什麼。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劇場] 旁觀《夢想家》

很多人罵了,其中首推鴻鴻,尤其賴聲川是他當年的授業恩師,他還可以帶頭開罵,算是極有良心;再來是紀盃(紀蔚然),他正視了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儘管文章慢了幾天,但他文章發布後,戲劇系的老師、同學們幾乎都在第一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再加上他的文筆真的相當好,如果可以累積多篇一點的類似評論,大概《嬉戲2》的劇本也就快寫好了。

鴻鴻:〈【夢想,何以為家?】有政治沒藝術,有中華民國沒台灣《夢想家》〉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76
紀盃:〈「夢想」幻滅的國「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01700399.html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戲劇] 《我是油彩的化身》



  《我是油彩的化身》搬演的是畫家陳澄波一生的故事。類似這種傳記題材的戲近年來也不少,包含前年的《梆子姑娘》由王海玲自己串演自己的人生、即將重演的《孟小冬》則由魏海敏一人飾多角講述京劇名伶孟小冬的一生、三缺一劇團上半年度所演出的《耳背上的印記》也是演員賀湘儀以單人表演來講述自身的故事。但去除《耳》戲為小劇場演出,前三者皆為大劇場的表演,在與觀眾距離較遠、敘事脈絡必須拉的很長的狀況之下,不難看出舞台作為「傳記」媒介的困難。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戲劇] 《新神鵰瞎侶求愛攻略》

這是一條嶄新的路。

雖然果陀劇團的「New Age 系列」已推廣多年,但直到這齣作品,我才真的覺得是一個屬於「New Age 」的新嘗試。在《神鵰瞎侶》中,果陀相當大膽的啟用劇場經驗不豐富的影視圈新人,而演出地點則選在信義誠品展演廳。這樣中型劇場的規格、不依靠名演員、明星來支撐演出的選擇,都可以再在地看出果陀想要走出一條嶄新的路的企圖。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戲劇] 《山羊?或者,誰是小薇?》


    阿爾比(Edward Albee)的劇本一向犀利的直指社會問題,並在劇本中透過腳色台詞辯證同一件事情的多面向看法,《山羊?或者,誰是小薇?》也不例外,而本劇特別著墨於愛情、性、慾望、社會價值觀等等面向來作探討。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雜感] 藝穗/易碎?

藝穗/易碎?
──台北藝穗節反思

藝穗、易碎,我一年看的比一年少。

回想起幾年前台北藝穗節剛起步,那時台北小劇團活動不如今天旺盛,而藝穗節票價便宜、演出團隊和製作都多,各式各樣的形式也都有,對一個剛開始看戲的學生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至寶。再加上那時我接觸的戲還少,劇本、理論都還沒開始唸,那時真是看什麼都好看,看什麼都可以看出興味。(這麼打的同時也深知我早就不是容易取悅、容易開懷大笑的單純觀眾了。)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戲劇] 《百年復甦》


    在開始談論戲本身前,對EX亞洲劇團實在應該要先讚賞一下:其一是免費附贈的節目冊,且內容豐富不馬虎,比起許多充滿「排戲感想」、「廣告內頁」,卻又動輒要價百圓的節目冊,真是非常有誠意的舉動。其二是在演出之中選擇不配戴麥克風,卻在台詞上絲毫不馬虎,觀眾不會被麥可風的雜音干擾,台詞也不會被音效等設計壓過。光是以上兩點,就足以作為台灣許多劇團未來努力的標竿。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戲劇] 台北藝穗節《Seven-11》


整體來說,本戲娛樂度高、氣氛輕鬆的小品定位是沒有問題的,開場前導演所說的創作方式也很有趣,看的出來很多即興/集體創作/排練火花的元素在其中。不過回到這種創作模式來說:以一個主題(劇情上的主題定調或者是地點上的先行設定)作為發想的根源,再由多位創作者串連自己的片段成品,進而連成一個晚上的演出,這種創作模式必然會面臨的問題就是很難深掘。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舞蹈] 《發現創作新鮮人》


2011【下一個】編舞計畫 I《發現─創作新鮮人》


從完全程式化的京劇走出來的隔天,去看最自由的現代舞。

我偶爾看舞,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看舞是維持自己敏銳度的方法。舞蹈抽掉了作為媒介的其他因素,例如文字、例如對白、例如表情特寫;而這時候我常常會想起來「我是一種動物」、「人是一種動物」──因為生活中太理性,所以看舞,讓自己回到直覺。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戲曲] 《成敗蕭何》

演員最是根本
──《成敗蕭何》


我以前不大相信由外而內的演技,所以對於裴艷玲所說的:「沒有什麼情感怎麼投入,動作做到了,情感也就傳達到了。」的說法多少存疑。但今天看完陳少雲的演出,真的完全說服我原來京劇的動作對於情感的傳達是如此的精準

而今天的《成敗蕭何》,就是我第一次真正被京劇的「技藝」感動。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戲曲] 《曹操與楊修》


走出戲院的時候非常激動、也非常感動,但這份情感幾乎無關於戲本身。

大二的戲曲課是我第一次認識台灣以外的戲曲劇作家,並從此忘不掉這個名字:陳亞先。課堂上老師放的錄影版本是關懷和言興朋主演,我還記得課堂上初看這齣戲的興奮,以及某一天從台北回新竹的客運上看著《曹操與楊修》的劇本,還沒看完就到站了,下了車之後不能自已,就站在校門口,硬是把劇本讀完了才快意地走回宿舍。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戲劇] 《十七大逆走》


青春不是耍白癡──台大戲劇系《十七大逆走》

剛好這四年來六校七系的暑期聯展都趕上台大戲劇的演出,但直接的來說,就是越來越退步了。從令人眼睛一亮的《掰啦女孩》,到劇本完成度不夠高但企圖心十足的《安全毯》,及去年台語版的《家庭生活》。前三年的作品共通特色很明顯,就是編導都有想說的話、對於其獨特看待世界、想要與社會對話的企圖。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戲曲] 巴山渝水

巴山渝水:《金子》、《花木蘭》



巴山渝水是重慶傳統戲曲的來台展演活動,地點在我痛恨的國父紀念館,活動其實也就是統戰的一部分,但衝著免費還是去看了。川劇團團長沈鐵梅剛得了三度梅,政治意識再怎麼濃厚都暫時當成另一回事,還是該去聽一下大師。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戲劇] 《雙面芭比2》

大雜燴之外呢?
──評《雙面芭比2》


張winnie退出劇壇一陣子,最近連著推出兩個新作,但某種程度上來說,我都蠻失望的。我很意外這樣的轉變,我想起以前看完《三房一廳》的感動,不太確定是O劇團變了抑或者是我。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戲劇] 《穿牆人》

〈高爽度的一百分鐘──《穿牆人》〉


我先承認,我是因為張winnie買票的。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戲劇] 《霧裡的女人》

劇場何為?
──評北藝大學期製作《霧裡的女人》


       走進劇場前,腦海中有幾個關鍵字:霧峰、女人、大時代。這幾個關鍵字大約來自《霧裡的女人》宣傳所傳達的意念。但走出劇場後,我腦中的關鍵字只剩下「霧煞煞」。這樣的反差,不是因為劇情難以理解、也不是因為入戲太深,相反的,是因為創作的過程太貪心,導致劇作缺乏中心思想。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戲劇] 《飛跳,詠嘆調》

假作真時真亦假
──見無獨有偶劇團《飛跳‧詠嘆調》


我喜歡看偶戲,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空」。對我來說,觀看的偶戲的過程是想像力恣意的馳騁、是不受束縛的魔幻旅途。而觀眾得以有這樣自在又獨特的觀賞經驗,大概要歸功於偶戲「未完成」的特色。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戲曲] 《百年戲樓》

抒情傳統的另一條路──《百年戲樓》


 時間:2011/4/24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演出:國光劇團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戲劇] 《過季尾牙聯歡》


徒剩空殼的蟬
    ──評魚蹦興業《過季尾牙聯歡》

地點:紅樓劇場
時間:2011/3/20 14:30
演出:魚蹦興業劇團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戲劇] 《Telephone》

七十分鐘,幾乎是獨角戲,是一齣劇場人的內部戲,我蠻喜歡的。整齣戲以一個演員演出過的各種劇本貫串而成,並透過現實生活與劇本角色的連結,完整的形塑演員的孤寂與瘋魔。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戲劇] 《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


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1/3/24

「去菁存蕪」的相聲劇
     ──評表演工作坊《那一年,旅途說相聲》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電影] 從《127小時》到《真實的勇氣》


今年的奧斯卡系列真是看得我熱淚盈眶,攤開過往的入圍片,也許久沒有看到這麼齊全的片單,從傳記式電影、多重樣貌的家庭關懷、社會議題的深觸、個人成長的探索,除了面面俱到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來囊括了。

而在「獨旅」議題上,我選擇《127小時》和《真實的勇氣》來稍稍做一比較。同樣藉由一段獨自的冒險旅途來述說成長,《127小時》故事設定就幸運得多。男主角是個熱愛獨自冒險的工程師,某日在一趟旅程中不幸跌落山崖,並同時夾住了自己的手臂無法逃生,在手機沒有通訊、山谷空曠無人經過的狀況之下,他透過各種方式嘗試自救,並用相機拍下了多紀錄,最後將自己的手臂切下,保住一命。劇本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我寧願相信我看到這部「劇情片」很接近事實的真相,所以也就暫且不評論劇本的優劣。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戲劇] 再論《茶花女》

鈴木忠治導演選擇《茶花女》這樣一個經典(或者更直白的說:灑狗血)的劇本來搬演,選擇以台灣歌謠做為媒介,老實說,光看這樣一個組合就覺得非常吃力不討好。歌謠有其時代意義,大導演不可能不知道、不同語言演繹起來會有不同的效果,我也不相信大導演會忘記,但為什麼他明明知道前途窒礙難行,卻依然選擇這個劇本、並且用這種形式搬演呢?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戲劇] 關於批評這件事──《茶花女》小感

昨晚看了《茶花女》,相當慶幸我在看到許多網路評論之前走進劇場,得以保持一顆健康單純而中立的心。

正式演出的前一晚,音樂時代(台灣音樂劇大團)的總監楊忠衡先生觀賞了彩排場,並於後在FB上以非常嚴厲的文字評論了這齣戲。當時引起網路上巨大的迴響,許許多多的人輕易得按下讚,似乎把這輩子累積所有看到爛戲的怒氣全都轉嫁給《茶花女》,甚至引起了一些退票抵制的風氣。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電影] 《非誠勿擾二》

[電影] 從《得閒炒飯》到《性福拉警報》

這兩片連續看下來真是爽快,分別在兩個時空架構之下討論不同年齡的同志婚姻/家庭觀。香港片《得閒炒飯》以一對分別意外懷孕女雙性戀來探討生與不生的議題;而美國片《性福拉警報》則以一對年過半百的女同志伴侶所組成的家庭作為背景,討論借精生子的後續問題。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回顧] 2010戲劇回顧

以下排序皆為排名,詳細的分析等之後再來寫。
戲劇為主觀個人意見,以下均為本人意見。

戲劇定義為大劇場,如國家戲劇院、城市舞台、新舞台、國父紀念館、學校大禮堂。
小劇場定義為實驗劇場、牯嶺街、皇冠等族繁不及備載。
(中型劇場如北藝大舞蹈廳演出不多,故歸至大劇場一併比較)

年度最佳戲劇:
《春琴》,英國合拍劇團,Simon McBurney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