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天才」,與他總是「缺了一角」的人生。
西蒙與他的父母住在郊外的木屋子裡,家裡的一切都是爸爸親手打造,爸爸喜歡航海、訓練他強壯、也教他劈柴。以薩是西蒙在學校教到的好朋友,住在有著電梯、巨大水晶燈和滿滿是書的房子裡,以薩一家人是猶太人。
西蒙在滿溢著關愛的家庭長大,他很努力,但總是跟父親希望的不一樣。相反的,以薩可以輕易做到那些,繪製木工的草圖、親手做出一張張的椅子。但西蒙熱愛知識、景仰有著水晶燈的大房子、著迷於古典樂、翻著一本又一本的磚頭書,好像他才該屬於以薩家一般。
故事要說的是這樣一個辯論:原生或者養育、血緣或者命定。故事的最後揭發了西蒙的身世,那個他花了一輩子在找尋的,那個總是困惑著他為什麼總是因為喜歡音樂就被爸爸罵、總是因為不喜歡勞動就得被批評,他渴望地求得了答案:他從不屬於一個木工之家,他屬於他所嚮往的音樂之家。但導演並沒有這樣就放過了這個議題,另一邊,當以薩毫無芥蒂的融入造船業、毫無窒礙的悠遊於木工設計圖中,導演也再再提醒我們,以薩的確是出生於富裕的書香世家。
到底是什麼決定我們能夠變成的樣子?天分、遺傳、努力,或者,只需要敞開心胸?
西蒙無疑是個天才,在他所喜歡的領域裡,無論考古、課業或是音樂,他都可以駕輕就熟的悠遊著,彷彿他本來就屬於那裏一般。但這個天才,卻總是得面對人生終無法挽回的遺憾,他錯過了與生父的重逢、也錯過養母的最後一面。因為他總是執著,年少時他執著於父親一句「天殺的橡樹」、執著於朋友家的水晶吊燈、更執著於父母的認可;年長後他執著於自己的天分、執著於父母出於保護而做得決定、更執著於無法往復的時光。這些執著讓他錯過了更多,直到養母用生命告訴他:放過自己吧。
最後一幕,西蒙牽著以薩的小女兒爬上年少時被他丟棄的朋友──那顆久違的老橡樹,風輕輕吹了過來,樹葉飄盪,透過樹影,可以看到光彩奪目的天空,遠方的海上升起了霧。小女孩問他說:「你知道什麼是霧嗎?」「那是海悲傷的樣子」小女孩稚嫩的口中說出了這句話,她又說,「是卡琳(西蒙的養母)告訴我的!」西蒙緊緊地抱住了小女孩,他終於知道無論卡琳是不是她的生母,媽媽都是那樣深深地愛著他,無等差地愛著,並且竭盡所能的要告訴他:對自己好一點吧,跟自己和解吧。
而對照著劇本的時代設定,這個和解又何嘗不是在種族議題裡。導演用非常簡鍊的鏡頭拍出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處境,沒有軍事行動、沒有集中營,但所展現出來的壓迫與肅殺卻遠勝於許多電影的毒氣室。片中只留下了「恐懼」,留下了猶太媽媽不敢出門的恐懼、留下不肯上學的孩子、試圖帶著全家人自殺的烈火焚身、以及,留下戰爭結束時因為太慶幸逃過一劫而顫抖不已的雙手。導演並不試圖要解決如何化解種族紛爭的大哉問,但她輕輕柔柔的給了一種解套:不如,先原諒自己吧。
《阿蒙與橡樹》非常成功地描繪了一個男孩成長過程中的糾結,在導演的筆下,阿蒙是幸運的,他可以遇到一些賞識他的人,也趕上一些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同時,導演也是殘忍的,阿蒙得為他年少時的不懂事負責,所以他再沒機會跟卡琳說一聲抱歉、也再沒機會與父親共奏一曲。這些擁有與失去共同譜就了他的生命,而未來,他也必然得帶著這些幸運與不幸,繼續走下去。
formosun,
回覆刪除您好!
我是開眼電影網的Thom,
拜讀您此篇精采影評,
請問是否同意讓我們轉載至開眼電影e週報
與更多的影迷分享呢?
屆時將會註明作者與連結,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e-mail與我聯繫,感謝您!
開眼電影網Thom
沒問題!
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