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戲劇] 《屋簷下》


    整齣戲以類似「解謎」的手法開啟,故事從中秋節又至,媽媽準備了一桌的菜來迎接兒女回家,而父親略為癡呆,看似正常的家庭隱藏了一個極大的秘密,而家人之間彼此相欺、極欲掩飾過往的那件醜事,惟有父親的痴呆讓家人不得不正視「曾經有事情發生過」。就在這樣的家庭懸疑氣氛之下啟幕,而劇情隨著線索一一到齊,觀眾漸漸的明白這個家庭曾有的不堪是什麼。

    兩位演員一趕二,蔡佾伶分飾大女兒與爸爸的外遇的對象,洪健藏分飾台生與黑衣人。蔡佾伶的分飾是可以理解,儘管劇中沒有直說,但父親對於女兒的愛護轉化成情愛,可略為感覺;但洪健藏的分飾設定就蠻奇怪的,一方面演員並沒有明確區分此二角色,另一方面黑衣人的設定說的不甚明白,我將其理解為死神、黑暗面,但這與台生的關連性卻又相對低了。此外,導演刻意讓台生的走位與死神呼應,皆利用了上舞台的那面「外牆」,也唯有台生要進出主角家中時會刻意被觀眾看見,似乎感覺到導演有話要說,但我無法直接接收到其意涵。

    演員的表演部份,陳佳穗的表演令人失望,甚至可以說沒有把媽媽這個腳色演好。一方面陳佳穗在外開演員工作坊已有一段不短的時日,雖然我沒有參予過,但也知其價值不斐,所以至少已表演老師的要求去看她。但今日看完,卻覺得它是所有演員當中最「不順」的,她的表演情緒維持的時間相當短,大概三五句台詞就一定會有被「卡掉」的感覺,又得從頭來過;此外,她的獨白字字都放的相當重,讓我在接收她的語言時抓不到重點,好像珍珠散了滿天,卻怎麼也串不成項鍊一般。

    劇本在處理「人際疏離」這個議題上是相當切題的一對照劇名「屋簷下」即可觀察到很深的反諷──身處同一屋簷下的家人,卻是多麼的不了解彼此。但編導其實也沒有想要「諷刺」這個現況,而是選擇單純的「再現」一些因果,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這家人今天是這個樣子、我們是如何的愛著又傷害著我們的家人。但劇本時在玩太多文字遊戲,到後來整個膩掉,像是媽媽罵著「你娘欸」,兒子就會回答「我娘就是你娘」,或是媽媽罵「幹你娘」,兒子就會說「媽妳可以不要自幹嗎」。過多的這種語言遊戲到後來真的會覺得「不要再耍嘴皮子」,跟劇本中主要走向的冰冷調性起了很詭異的違合感。我相信觀眾是可以承受的起劇本的沉重,而不需要靠詭譎且突兀的調笑來嘗試消解的。
 
  說到語言,儘管劇中已經很努力的嘗試國台語的轉換,但媽媽在國台語的轉換上顯然就遇到很大的麻煩,講國語時,演員刻意將句子變得支離破碎一句話分成三句講;講台語時,卻又得要很努力才能顯得對該語言駕輕就熟,兩種語言的轉換在聽覺上有一定的衝突。兒子(華麗飾)反而是其中轉換的最好的。不過也有部分必須歸因於台詞本身的協調感就不足,兩種語言的切換還是需要很多的嘗試。而劇本的問題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後半收勢不住的感覺,一方面前半部拋出太多議題,再來後半也有點走偏,包括兒子的婚禮,荒謬感是對的,但在整齣戲所佔的份量仍須再細細估計。

    我想這是一齣有話要說,且也有說出東西來的戲,舞台表現也都不差,整體來說是有誠意、有潛力的作品,即使有許多問題仍舊存在,但並不影響觀眾所接收到的誠意,也許,好戲指日可待。

2 則留言:

  1. 棒棒!!!「語言」的使用也是我最大的障礙和挑剔點XD其他~關於劇本~還是不賴的啦!!!

    回覆刪除
  2. 哈的確,劇作者展現了一股質樸的氣息,用相當不取寵的方式說好一個故事,儘管呈現出來不盡如人意,但也的確無可厚非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