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劇場] 旁觀《夢想家》

很多人罵了,其中首推鴻鴻,尤其賴聲川是他當年的授業恩師,他還可以帶頭開罵,算是極有良心;再來是紀盃(紀蔚然),他正視了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儘管文章慢了幾天,但他文章發布後,戲劇系的老師、同學們幾乎都在第一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再加上他的文筆真的相當好,如果可以累積多篇一點的類似評論,大概《嬉戲2》的劇本也就快寫好了。

鴻鴻:〈【夢想,何以為家?】有政治沒藝術,有中華民國沒台灣《夢想家》〉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76
紀盃:〈「夢想」幻滅的國「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01700399.html

兩位我非常敬佩的劇場前輩已經談的我就不再贅述,我想要講的是另一個觀察。

我沒有看完《夢想家》,網路的轉播品質不好,加上實在是不習慣舞台劇被四方型的電視侷限,(同時還找了相當沒有經驗的導播,拍的比較好的劇場作品我以為是國光劇團的幾部,包括《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不過後製自然也比直播吃香。)所以實在看不下去就關掉了。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理當不會想要打開電視的,而讓我想要把電視打開的原因是兩個名字:賴聲川呂柏伸。賴聲川和姚一葦老師是台灣戲劇界的開創人物,更是創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的關鍵角色,而呂柏伸是台南人劇團的藝術總監兼台大戲劇系講師。這樣的黃金組合,卻炒不出一盤好菜?

準備考戲劇所的時候必讀的作品是《暗戀桃花源》,其他無論是《紅色的天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創作者就是賴聲川。而台大戲劇系十周年作品《木蘭少女》、幾乎全部售罄的《Q&A》,或再早期一點極受矚目的「台語文學劇場」,以台語搬演了多部西方經典,皆是呂柏伸之作。

這些(曾經)擁有藝術堅持,又同時能夠將劇場拉近大眾的作品都是出自兩位大師之手,而今年適逢百年國慶,政府決定國慶晚會要演出一個作品,找來兩位大導演,給了他們非常多的經費,但他們卻好像根本忘記他們為什麼要做戲了──

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這是一個多好的機會哪」,在劇場觀眾人數總是低迷不振、總是自己人在看自己人做戲、總是同一批人在搶觀眾、總是更多人想要做戲但觀眾卻極緩慢增加的現在,國慶晚會的一齣戲,多有可能製造舞台劇的風潮。

如果,全台灣有一百個人因為《夢想家》而願意試著走進劇場,那就夠了。

但他們完全反向思考──他們做出慘不忍睹的作品,花的經費是幾億(成本三億、兩億眾說紛紜,這樣的經費若是補助給全台灣各個劇團,大概每一個小劇團都可以分到幾十萬吧。),然後費盡心思的告訴社會大眾「這就是劇場」──又難看又花錢。

對,我們的政府花了幾億人民的納稅錢,為了傳達「劇場又難看又花錢」、「千萬不要走進劇場」、「劇場就是這麼無聊」……而這些句子,也就是我從兩位資深創作者的作品中,唯一讀到的訊息。

有多少人從來沒有機會走進劇場,但那真的只是因為他們從來不認識劇場,無關好壞。而現在有一個這麼好的「認識劇場」時間,卻給兩位號稱劇場界大老的前輩硬生生的攔腰折斷,劇場、劇場,真是情何以堪阿。老師們(如果你們還受得起「老師」這個稱呼的話)你們知道嗎,學生們、晚輩們都在看阿,都在看你們要讓我們學習什麼、都在期待你們可以用三億的經費怎麼樣推廣舞台劇──

我們看到的,可以不要只是前車之鑑和晚節不保嗎?

1 則留言:

  1. 雖然沒看到《夢想家》,
    早上看到紀蔚然的回應文心裡很難過,
    是甚麼樣的環境讓一個在藝文、劇場界耕耘多年的老師,
    發出這樣甚至可說是自暴自棄的聲音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