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戲劇] 《山羊?或者,誰是小薇?》


    阿爾比(Edward Albee)的劇本一向犀利的直指社會問題,並在劇本中透過腳色台詞辯證同一件事情的多面向看法,《山羊?或者,誰是小薇?》也不例外,而本劇特別著墨於愛情、性、慾望、社會價值觀等等面向來作探討。

    面對一個本身辯證性已經這麼強、台詞這麼重要的劇本,年輕的團隊該如何面對、該如何在如此完整的劇本中加入新觀點與對話的空間?我認為這次的演出沒有找到一個對話的視角,所以幾乎就只是「再現」劇本的設定,或者更嚴厲的說:消解劇本所擁有的幽默批判。

    《山》劇透過社會認可的成功建築師揭開序幕,甜蜜的家庭、社會獎項的肯定、老友的支持等等,一個近乎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卻因為一次的意外愛上了一隻山羊,進而引發討論人與動物之間、道德與社會價值觀之間的種種衝突。全劇僅有四位演員,建築師、其妻子、其擔任電視主持人的老友和其同性戀兒子。僅四位演員要挑樑演這樣大格局的劇本實屬不易,而說穿了,這樣的劇本若是演員成功,大概也就成功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吧,偏偏,這次的演員的確是選的差了。

    「演員選的差」,我用「選」而不是「演」,是因為這批演員並不是不具備能力、或者缺乏表演訓練,而是他們不完全適合演出這個劇本。拿男主角來說,過於瘦弱的肩膀、過多裝飾的白髮、鬍鬚,都只再在地襯托出他並不符合「五十歲」這個事實。女主角則是在情緒的轉換上無法控制,讓觀眾面對它的表演時情感是斷裂的,儘管可以看出她是入戲、是努力的,但無法掌握情緒的強度,反而看起來像被情緒所控制,過於「失去控制」,尤其在兩種情緒的跳接時顯得忽喜忽憂。

    而兒子的設定對我來說更是大有問題,其表演「男同性戀」的方法完全朝向「女性化」前進,而「男同性戀」與「女性化的男生」之間,卻當然不是應該要畫上等號的。再加上兒子的設定大概是與我之前看劇本時差異最大的,劇本中的印象是樂天、會試圖調停家庭糾紛的,但這次的演出卻覺得其每一次的出場都是「來亂的」──無論是過於女性化的詮釋讓角色變的好笑,或是其拒絕與父親溝通的口角等等。兒子從重要的反差變成單純的搞笑(卻其實又不甚好笑),讓我對演出產生疑惑。

    技術面來說,場地沒有太多燈光的空間發揮、現場音效的控制需要多加練習,這兩部分問題都還小,對我來說這齣戲的「舞台設計」才更是令人摸不著頭緒。阿爾比的劇本的確是不需要太多裝飾的舞台設計,以免耗損其台詞的力道;但本次演出的舞台卻空洞到不具備任何資訊──兩張沙發、為了被摔破的酒瓶與杯子、以及右下舞台一張不明所以的桌子。再加上這是一個在「台北藝穗節」的演出,劇團捨棄了「應當被期待」的空間運用,讓整齣戲的舞台配置變得無趣,戲中幾次試圖打破空間設定,讓演員「走入」觀眾席的選擇也不明所以,我身為前排的觀眾,除了轉過頭看見演員的背影之外,實在不知道這樣走進觀眾席的目的為何。而無趣的舞台配置更直接導致走位上的了無新意,在「聽劇本」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加分。

    東尼獎的作品一向需要強大演員作為詮釋劇本的捷徑,而我佩服該團隊在創團之際就選了這樣一個「危險」的劇本。但演出的效果是否有達到、演員是否有能力處理這樣的角色、導演對於這樣的劇本是否還有更多話要說等等,必然會是該團隊需要去深思的。不然其實說老實話,看這個演出,不如花一半的時間,閱讀完劇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