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雜感] 藝穗/易碎?

藝穗/易碎?
──台北藝穗節反思

藝穗、易碎,我一年看的比一年少。

回想起幾年前台北藝穗節剛起步,那時台北小劇團活動不如今天旺盛,而藝穗節票價便宜、演出團隊和製作都多,各式各樣的形式也都有,對一個剛開始看戲的學生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至寶。再加上那時我接觸的戲還少,劇本、理論都還沒開始唸,那時真是看什麼都好看,看什麼都可以看出興味。(這麼打的同時也深知我早就不是容易取悅、容易開懷大笑的單純觀眾了。)

那時的戲很好,印象至深的有笑到喘不過氣來、至今我都還可以說出細節的《團團圓圓之越獄風雲》(四把椅子劇團,許哲彬導演);還有笑開懷的《不如這樣吧,Blue John》(一顆螺絲劇團,黃彥霖導演)等等,那時藝穗節對我來說還不是踩雷的惡夢,反而一如其所標榜的:是認識優秀年輕創作者的好時機

但幾年之後的現在,今年藝穗節我看的極少,除了捧朋友的場之外,不再有動力主動走進任何一齣藝穗節之中。因為這幾年給我的經驗就是──藝穗節提供的機會很多,但把握機會的人,很少。而,我不願意自己再像傻子一樣,走進藝穗節傷害自己對戲劇的熱情。

這種心情多矛盾啊:藝穗節明明標榜著年輕人創意無限、明明應該要有很多很多無法想像的可能,但我卻找不到那些亮眼的刺點,而只能因為害怕看到太多「不尊重戲劇」的人,而拒絕走進藝穗。

說「不尊重戲劇的人」也許太嚴厲、也許一竿子打翻一群人,但正是因為藝穗節幾乎等同於無的審查制度,才讓這些不尊重戲劇的人可以壞了一鍋粥。就如同耳聞藝穗節的演員大方承認整齣戲只排了一個禮拜、如同親眼見到藝穗節的前台工作人員如何忽視觀眾的存在,在前台調笑等等……

藝穗節的票再便宜也是要兩三百,雖然跟走進國家戲劇院、甚至牯嶺街相比都便宜太多,但這樣便宜的票價並不代表製作團隊可以視觀眾如糞土。(這樣講又著實嚴厲了,畢竟身邊就有很多用心做戲的團隊)但真的有太多的人/團隊只看得見自己的辛苦及委屈,但就戲本身來說,觀眾並不需要因為你們有付出努力就買單。甚至我覺得觀眾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做戲的委屈心酸,觀眾買票入場、觀眾並不虧欠劇團,劇團理應要給觀眾一個愉快/合理的看戲經驗。

「專業」可以不重要,可是「態度」很重要,我並不會期待在藝穗節看到完成度多高的劇作,但我非常期待在藝穗節看見有潛力的新人。畢竟藝穗是一個交流的平台,提供年輕創作者一圓夢想的機會,所以無論是不是本科、有沒有能力,都可以走進來做戲,這是藝穗節所擁有的、難能可貴的自由。但時至今日,這樣的自由已經氾濫成災,變成許許多多「有夢想,卻不知道負責為何」的劇場墳墓。(所謂「劇場墳墓」絕非空穴來風,「藝穗等於地雷」也早盛傳於劇場圈,再這樣下去,「曾經在藝穗節有作品發表」就要變成毫無意義、甚至扣分的履歷條目了。)

如果團隊光是覺得自己有付出努力就值得得到掌聲,那也未免太自抬身價了;就算是李安,也不是每一部電影都是好電影,更遑論這些「傲慢」的創作者,又擁有李安幾分之幾的才氣呢?

而身為一個劇場觀眾,究竟應該要如何看待手上這張票?究竟可以合理期待系的完成度到哪邊?究竟又可不可以相信「藝穗節」有其存在的必要?

1 則留言:

  1. 今天下午看台藝大的《蒼井空》,
    劇本好、演員也專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