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錯誤》是廣藝基金會期待以音樂串起李泰祥老師生命經驗的創作,從2010的首演版、2011的再演版到2014的紀念版,從「音樂劇」的規模與企圖演化成「音樂會」的形式,期間演員亦有更迭,然最重要的差異還是──這次,李泰祥老師不能坐在台下當個最熱情的觀眾了。
而事實上,從「音樂劇」到「音樂會」,儘管主辦單位有明確的區別二者的定位,欣賞時也大可並不需要拿「音樂劇」的標準來看待,但此次演出的「紀念音樂會」中,仍有不少「音樂劇」的遺留,以下逐一討論。例如「作家」(程伯仁飾)的角色設定,徘徊在「音樂會主持人」與「戲劇說書人」與「入戲的演員」三者之間,時而跳入戲中與劇中的李泰祥對話,時而化身為劇中所需的其他角色,如李泰祥的大學教授,時而穿雖古今引導觀眾背景介紹,甚至有時還跳得更遠,和觀眾站在一起,用尊敬的心情對李泰祥老師下一句註腳。這個設定其實也有些微弔詭之處,而這個弔詭之處當然還是要回到形式上去討論。
在這樣有「演」、有「唱」、有「舞」的舞台上,我還真的很難去說這是一場音樂會。但要說是音樂劇,又絕對是不足夠的。從選角開始討論,劇中飾演李泰祥老師的是殷正洋,而除殷正洋與較為局外的作家程伯仁之外,其餘眾演員年紀明顯輕上一截,而殷正洋被交付的角色是必須從李泰祥的年少時期演到年老,因此很明顯的,年少時期的部分殷正洋是非常尷尬的。最明顯的地方是在第二首曲子〈一條日光大道〉,導演安排一群學生聊天、嬉鬧、先是群舞再轉兩人一組的互動肢體,這段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一個叔叔亂入大學生群中,對己身肢體的沒有自信、放不開等等,嶄露無遺,真是非常可惜的。當然這有點像是非戰之罪,殷正洋也許就想著來唱歌紀念李泰祥老師吧。
當然我也完全可以理解這場演出的突如其來──尤其是在李泰祥老師揮別人世之後倉促成軍,可能在人力的組成與演員的安排上都必須有諸多妥協,也許為避免落人口實,便以「音樂會」為名,然一方面捨不得放棄在前兩版音樂劇中已有的部分台詞與劇情推進方式,一方面也是需要一個系統性將歌曲串成一場演出,因此變成了前日我所看到的那個一半音樂劇、一半音樂會的版本。但無論如何皆入謝幕時演員所言──要記得一位音樂人最好的方式,便是不斷傳唱他的歌曲。而我想在此標準上,廣藝基金會已經成功了,他們的確用音樂承諾,他們會幫最愛音樂的李泰祥老師繼續努力了。
註:
1. 感謝「寫手俱樂部」贈票。
2. 李泰祥老師的作品人人耳熟能詳,因此在演出中的出錯變得極為明顯,週六晚上的演出演唱到〈走在雨中〉,一曲中演員將「想起我們相別在雨中」唱成「想起我們相遇在雨中」,二者無論在咬字或意義上實在相去過遠了,還希望演員能盡力避免此類錯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