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預報] 「文青 較春」2013廣藝兩岸小劇場藝術節



偶爾有鮮少進劇場的朋友問「最近有什麼戲好看?」

老實說,我通常畏懼於回答。一方面知道自己並不是太大眾口味的觀眾,一方面戲劇的時效性實在太急迫,能夠推薦的戲往往也只是透過文宣、卡司覺得「也許會好看」,而很難是自己看完覺得「超好看,非得推薦給周圍的朋友不可」。

然而,我想還是可以試圖找出一些「可能會好看的戲」,以及一些「可能會喜歡這些戲的朋友」。

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兩岸青年劇展,今年邁入第二屆,去年以「鬥夢去」為名,引進了三齣北京青年的作品,我看了其中兩齣:《鬥地主》和《在變老之前遠去》。青年導演帶來的生澀,加上兩岸文化差異,兩個作品都說不上頂喜歡,但時過一年之後再回想起來,卻覺得這樣引介性質的劇展非常珍貴。

而今年廣藝再次舉辦青年劇展「文青 較春」,除了邀請北京小劇場之外,更廣邀上海、台灣青年共襄盛舉。首場演出由北京優戲劇工作室帶來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是我最期待的一個劇目,光看到「韓寒」和「1988」這兩個關鍵字,便不免令人想起美國紀錄「垮掉的一代」的近期電影作品《HOWL》和《浪蕩世代》,二者皆是從青年對抗既定社會框架為抗爭的對象,儘管多少也帶點道德瑕疵,但出發點的純粹與信仰良善的力量,卻也是故事中角色探問、追尋的最大目標。

同為首週作品的《水生》,由北京三拓旗劇團帶來,改編自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王六郎〉。這個演出值得關注的有兩個點,其一為小說改編,其二為肢體劇場。事實上,肢體劇場在台灣毫不稀奇,但師事賈克樂寇( Jacques Lecoq)的肢體劇場,就值得期待了。無論是台灣觀眾相當熟悉的沙丁龐克劇團團長馬照琪,或是兩年前來台大受好評,改編自谷崎潤一郎名作《春琴抄》,由深津繪里主演的《春琴》一作,皆承襲自賈克樂寇。馬照琪將賈克樂寇的表演技法與默劇結合,並以丑戲呈現,致力於推廣青少年劇場;而《春琴》則與文學名作結合,《水生》同時結合了二者之企圖,成效如何,當然值得期待。

次週接棒的作品為明戲坊戲劇工作室所帶來的《我這一輩子》,及北京新青年劇團帶來的《狂人日記》,前者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後者則為大家更加熟悉的魯迅作品。多年前,我曾於北京人藝看過《鳥人》,還記得那時看完的心情非常激動,第一次扎扎實實的感受到有一些劇本就是只有特定劇團能夠演出,《鳥人》如此,《我這一輩子》和《狂人日記》大抵也是如此。對我而言,這些作品都需要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台灣人演不出北京味,即便是上海人大概也演不出──光是想像老舍和魯迅的文本透過一口京片子重現於舞台,便覺得相當值回票價。

熟悉台灣劇場的觀眾,大概都知道一年兩次的五月、十月劇場大拜拜,這兩個月台北小劇場幾乎每個場地都有演出,累積起來一週五、六檔演出並不誇張。而今年廣藝也加入這個戰場,從推出的菜單可看到的確誠意十足,無論是文學改編、肢體劇場或是全新創作皆囊括在內。台灣觀眾儘管不熟悉對岸演出品質,但也許可以挑選一到兩齣作品來看看,一方面可以比較兩岸小劇場的成熟度、完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對岸的劇場作品生命力。

回想去年的《鬥地主》,號稱對岸作品中相當感諷刺當局的作品,但在台灣極為自由的劇場氛圍裡,這場演出的尖酸刻薄簡直無關痛癢;而《在變老之前遠去》則是讓我看見了什麼叫做好的口條,在台灣些許演員口條仍待努力的同時,能夠看到異地作品的好與壞,找到我們的優勢與仍待努力的方向,並能藉此碰撞出更犀利的火花,也許正是廣藝基金會策劃此劇展的目標吧。


活動官網:http://www.qaf.org.tw/events/2013/arts_festiv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