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戲曲] 《成敗蕭何》

演員最是根本
──《成敗蕭何》


我以前不大相信由外而內的演技,所以對於裴艷玲所說的:「沒有什麼情感怎麼投入,動作做到了,情感也就傳達到了。」的說法多少存疑。但今天看完陳少雲的演出,真的完全說服我原來京劇的動作對於情感的傳達是如此的精準

而今天的《成敗蕭何》,就是我第一次真正被京劇的「技藝」感動。

這個感覺很強烈,大概還要部分歸咎於《成敗蕭何》的劇本並不特別好,甚至該說是看的過程就可以一邊質疑的那種。角色塑造不完整、上下半場說書人的安排有點像在聽童話故事、書寫歷史人物時是非的選擇、蕭何之女雲兒的安排(男人間的肝膽相照偏要安排一個女人在旁邊多嘴)、每一個主要角色都可以明確地找到對照組等等,其實劇本可以調整的地方還有相當多。但因為看現場演出,看陳少雲(曹操)的顫抖就可以感到悲傷;看何澍脫離不夠自大的楊修,反把劉邦表現得極好;看安平演的韓信縷鬚、甩鬍子就是一陣生不逢時的感嘆;看鍾離昧擺陣時的功夫,即使一開始的音樂有些尷尬,也完全被他的功夫震懾。(而且這種震撼,是完全脫離「炫技」成分的,我並不會感受到這是「武戲」,專注力反而是持續走在劇情裡、走在鍾離昧不藏私的情緒當中。)

我想起前陣子,那時我相信台灣京劇會走出一條新的路,因為我看見劇本在逃避面對「戲曲
演員素質下降」此一問題時,走出了新的(也許是旁門左道)路,那就是透過劇本人物塑造的飽滿,從抒情敘事的本質上找到戲曲精神的延續。但看完《成敗蕭何》,我覺得自己完全被打臉了。因為當演員的功夫好得不得了的時候,再尷尬的劇本、再刻意的舞台走位都不重要了/沒關係了,演員駕馭角色的一身功夫,會讓觀眾直覺而完整的接收到劇中人物的愛恨嗔癡。

而,這才是京劇最重要的東西──從演員出發。

但偏偏,現實面來說,這也是台灣現況絕對做不到的,劇本再好、導演幫再多忙,演員能力不夠,就沒辦法傳達角色炙熱的情感、沒有辦法透過「京劇」的樣子來傳達感動。我覺得有點遺憾,也希望台灣京劇千萬不要放棄對技藝的追求,因為那是本,那才是京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