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戲曲] 《曹操與楊修》


走出戲院的時候非常激動、也非常感動,但這份情感幾乎無關於戲本身。

大二的戲曲課是我第一次認識台灣以外的戲曲劇作家,並從此忘不掉這個名字:陳亞先。課堂上老師放的錄影版本是關懷和言興朋主演,我還記得課堂上初看這齣戲的興奮,以及某一天從台北回新竹的客運上看著《曹操與楊修》的劇本,還沒看完就到站了,下了車之後不能自已,就站在校門口,硬是把劇本讀完了才快意地走回宿舍。

這是我與《曹操與楊修》的初遇。而我也還記得,那時台北的劇院上演的是《快雪時情》、《青白蛇》、《慈禧與貞妃》,每次都失望的離席。那時,我總想著,哪天可以看到《曹操與楊修》在國家戲劇院上演呢?哪天可以看到現場的《閻羅夢》?而極度幸運的,這兩個願望都在不久後達成了。

而今晚戲開演了,來朝聖的年輕人比平時看戲曲的人口多,票房全滿,近幾年陸團來的多,要賣得這麼好也真的不容易。不過,回頭來看這個劇本,才發現他即使「好」,卻也不再是當年打動我的那個《曹楊》了,劇本的架構依然完美,演出也很順暢,走位的調度也沒有大瑕疵,除了今天音效有點小狀況之外,其實他依然是當年那個《曹楊》。而我為什麼不再被劇中的人物情感打動了呢──

我不知道,也許在《孟小冬》、《百年戲樓》中我看見另外一種京劇形式,而那樣直指人心的幽微在現階段可以引發我更多的感觸。不過就如同前面所說,我從沒忘過《曹楊》曾經給我的嚮往,而今天這樣的嚮往也在劇終時找到共鳴。

劇終時,曹操還是決意殺了楊修,一聲「斬」結束了楊修的命,也結束了曹操原本可能有的霸業。而後,求賢者(貫串整齣戲的說書人,時而旁觀補述、時而為劇中角色)還是敲著鐘鼓繼續求賢,直到年邁,而後燈暗、劇終。

燈再亮起的時候伴隨著觀眾的掌聲、喝采聲,場上人物維持著最後一幕的樣子,而後曹操緩慢的走向上舞台,扶起被斬首而倒坐在地的楊修,兩人握手致意,彷彿觀眾不存在一般的相知相惜,而後一起走向下舞台謝幕。當兩個演員相互握手、相互禮讓走向前台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原來這就是《曹操與楊修》還可以重演、還必然要重演的原因,《曹操與楊修》的重點不在於去爭辯到底是誰負了誰,也不在於去判斷歷史對錯,而就只是這一股相知相惜卻錯過的遺憾,曹操與楊修兩個人再無心結的握了手,一起攜手走向前台,恩怨心結都在那一刻都被化解了,這是《曹操與楊修》的現代性,也是這個劇本會永恆流傳的原因。

《曹楊》還是很好,即使不如想像中那樣接近完美,但真的動人,戲裡、戲外都是。

2 則留言:

  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312822/
    非常喜歡您的文章,想向豆瓣網在台北看戲曲的組友推薦,並轉貼網址連結。冒昧處請見諒。比目魚上

    回覆刪除
  2. 沒問題,很開心有同好可以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