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電影]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20131014日,漢娜鄂蘭107歲冥誕,我在戲院祝她生日快樂。

認識「漢娜鄂蘭」這四個字,是由於理論的涉獵,但感受到「漢娜鄂蘭」這個人的溫度,卻絕對是因為這部電影。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斷代式的傳記電影,劇本書寫的方式並不企圖總括漢娜的生命長度,而是汲取出對她影響甚鉅「艾希曼耶魯撒冷大審」這一段。將漢娜親至耶路撒冷並如何在知名雜誌上紀實書寫整個審判的過程鉅細靡遺的描寫,來展現漢娜鄂蘭的個性、思慮辯證過程及周圍朋友的百態。電影深入淺出地討論了漢娜鄂蘭的想法,前十分鐘的引入對於完全不了解納粹背景的觀眾也許稍嫌困難,但隨著導演的敘事線開往耶路撒冷,人物的個性即逐漸清晰。前面略嫌不解之處也都有呼應,在稍滿的台詞中,觀眾可以緊跟上漢娜的思緒,並同時梳理自己的想法。

電影中萃取出漢娜鄂蘭的幾點想法,以我對於漢娜鄂蘭理論粗淺的認識來說,我覺得客觀且清晰,不失為很好的引介。其一是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姿態問題,也是在其中漢娜文章發表之初,備受爭議的關鍵。受害者自然是可憐、可同情的,但受害者對於加害者的權力有多大?受害者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訴求於對加害者的暴力嗎?沒有支持受害者就是站在加害者的一端嗎?如果不是其他人(加害者、受害者以外的人)置身至外地以某種默許的姿態同意加害者下手,那受害者還會受害嗎?這些假設今日當然沒有答案,但我們必須同意這些假設存在,而不是因為害怕受到指責,就先否定了這些假設。

其二是去個人化的極權主義,漢娜歸結艾希曼的行為動機,提出「平凡的邪惡」這個理論。平凡的邪惡即在於,不思考的執行動作,將會讓最平凡的人做出最可怕的行為。例如艾希曼,他謹遵上級指示,將猶太人關進毒氣室,他並不懷抱任何情緒,既沒有痛恨的心、也沒有猶豫,因為他並沒有去思考這個行為會帶來怎麼樣的後果,他只是去做、盡忠職守的去做,但怎麼就做錯了呢?這樣失去思考的能力在漢娜的理論中是以最嚴肅的態度來看待,她認為失去思考能力即等於失去身而為人的珍貴,而思考能幫助我們自由,能幫助我們不被操弄於奴化。在整部電影的最後,一場課堂辯論,漢娜身為一個教師的魅力、身為一個真理的信眾,都在在體現在對平凡的惡的痛恨中。

其三是官僚與個人,的確承繼安德森所言,國家是一種想像之物,但從漢娜口中說出「你知道我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一個民族」的時候,我還是被他那股氣勢狠狠的震懾到了──那並不是出於任何的冷血所以不愛,而是,出於對「愛」的珍惜,才謹慎地不讓愛被操弄。回到官僚,在影片最初討論的即是「審判什麼」,一場關於納粹罪刑的世紀大審,審判的是歷史本身、審判的是當權者,又或者審判的只是那個執行命令的人?這個反思就在於不那麼自然的讓情緒有出口、不那麼自然的讓一個執行者的絞刑,等同於正義的聲張,漢娜勇敢的拒絕民粹、拒絕讓報章雜誌的文章服膺於「鄉民的正義」。

看完漢娜鄂蘭,對自己而言是巨大的鼓勵,不僅來自於對正義的反思,更來自於對她對於一篇文章(所應該蘊含的真理的)的執著。漢娜鄂蘭當然可以用大家喜歡、習慣的方式去寫耶路撒冷的報導,既站在大眾的一邊,更充滿正義使者的姿態,完全沒有被置喙的餘地。但她並不願意如此,她希望出於她手的文章能夠更負責任,不僅是報導,更是思考,於是伴隨她的是滿桌子的閱讀材料、寂寞的思考而後深刻反思出的理論和激動而急著反彈的讀者聲浪,漢娜會沒想到這樣的結果嗎?


但她依舊這樣做,不是因為他是高傲的知識份子,也不是因為她不願意討好任何人,而是因為,真理也許孤獨,但從來無懼。

3 則留言:

  1. 好看!孤獨的道路上卻無懼於所需面對的一切!

    回覆刪除
  2. 您好,我是佳映娛樂電影公司的Eugene,謝謝您喜歡《漢娜鄂蘭:真理無懼》這部電影,有您這樣的影痴知音我們很感動!想問問您是否可以讓我們轉載這篇影評文章來介紹這部電影給更多的朋友呢?謝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問題,歡迎分享喔~
      也謝謝你們進這麼好的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