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戲曲] 《水袖與胭脂》


  
  《水袖與胭脂》是國光劇團「伶人三部曲」的終篇,單純就劇情而言,這「三部曲」可說是幾乎沒有關連,但它構成三部曲並不只是售票的噱頭。事實上,國光劇團誠實地面對京劇最美好的時代已然過去,那今日的我們為什麼看戲?安祈老師用三部曲一遍又一遍誠懇地說「人生的不圓滿,非得在戲裡面求。」

  所以首部曲的《孟小冬》在〈遊龍戲鳳〉裡,讓孟小冬與梅蘭芳最美的時刻凝結成框、所以二部曲《百年戲樓》儘管小茹背叛了華崢,但白素貞永遠會原諒許仙,也所以三部曲《水袖與胭脂》讓楊貴妃一輩子的缺憾,由唐明皇親自唱出、化解。在戲曲裡,安祈老師對所有角色深情以待,不僅是國光劇團對戲曲盛世不再的鄉愁,更是對人生裡所有不圓滿的溫柔。

  我始終覺得做這樣的戲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的。儘管今天有許多企圖依舊沒有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施展,但那是執行面的問題,我還是非常肯定劇本的初心。第一個初心在於用戲曲寫戲曲史,《孟小冬》用一個演員的璀燦光華見證了京劇最盛的時代、《百年戲樓》用戲班寫時代動盪但不變的是愛戲的人情、《水袖與胭脂》則用戲曲典故來架空那個夢幻的梨園烏托邦。這之中不乏對觀眾的教導意味在,包含食物大會串從武大郎的燒餅到潘金蓮的毒藥(只可惜了畫蛇添足的蚵仔煎);也包含了從羯鼓、猴戲、傀儡戲等小戲的變形與轉化;更令人激賞、聰明的不得了的包含對傳統老戲的浸淫與挪用,鬧天宮、長生殿七夕定情、驚變埋玉、梅妃、西施范蠡、趙氏孤兒,甚至「二進宮」這個說法等等,這些都展現了編劇對於戲曲的熟稔,但卻也有著信手捻來的潛在危機。這個危機首先在於觀眾的接納度,一不小心就變成內部笑話(雖然我是屬於非常喜歡這種內部笑話的觀眾)、一不小心又變成上課教學;另一個危機也在於為了使用這些挪移,整齣戲所作的犧牲與妥協,說重了的話就是有點削足適履的危險。(例如,觀眾又怎麼能夠要求這些可愛的小聰明具備《閻羅夢》一般的完整邏輯。)

 而回到初心,第二個初心是在於對演員的栽培,《水袖與胭脂》讓非常多的年輕演員得到亮相的機會,且不只是場面需要的宮女群戲和以往被詬病的記點戲,包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可愛的爭角場面、行雲班好幾次精彩的群戲、宰輔的一段陳元禮、優常與榮喜的燒餅、更別提西施范蠡小唱一段等等。而熟悉國光劇團近年的演出,大概也可看出導演在其中運用得更為駕輕就熟,因為有過《狐仙故事》的狐仙和眾西域朋友們街頭賣藝,所以行雲班二進攻前找回諸團員的那幾場漂亮群戲;因為有過《快雪時晴》的烽火連天,才有了火燒喜神一段熱鬧人體煙火;更因為有過《金鎖記》梳妝台的舞台設計概念,也才有了這次楊貴妃的對鏡自憐。當然這些互文與呼應對我而言是有趣的,但駕輕就熟是否會落入形式化的危機,也是導演在使用類似手法時所需衡量的。(包含魏海敏飾演的太真仙子身上留了多少艷后的痕跡,也是類似的問題)

 第三個初心則在於安祈老師嚮往的戲曲烏托邦,在戲曲早已成為小眾的今日來說,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美夢,而國光劇團試圖具現這個美夢──即使只是一晚的乾癮也好。所以喜神上台了,演員也在舞台上展現了對戲的高度信仰。(但是戲箱上台了、練功又上台了、四功五法又背了一次,多少也有點老梗了)虛擬的梨園世界是戲曲烏托邦,《水袖與胭脂》更像安祈老師寫給戲曲的情書,儘管多情,卻多少不足為外人道。

 雖然上述似乎說了不少缺點,但整體來說,我還是蠻喜歡這場演出,雖不若看完首演版《孟小冬》和《百年戲樓》的激動,但若就一齣戲的完整度而言,國光也的確穩定的進步著。儘管整合出來的成效包含舞台設計和音樂我都不甚喜歡,尤其是兩個大圓球在演員大段抒情時移動造成的干擾、和最後幾乎變成鐵達尼的大合唱。但瑕不掩瑜,我還是非常喜歡下半場十八王子的翻案,無論是表演上的反串和劇情上的邏輯推演,都是全劇最亮、最棒的一段,溫宇航也彷彿脫胎換骨,從一個很好的崑曲小生變成了一個能駕馭新編戲曲的好演員。

 而最後近乎大團圓的幸福結局,大概也宣告著此類型演出的告終,國光近四年推出這三部曲的路線大概會有大破大立,一方面有點不捨、一方面也期待接下來的作品。而用劇本的說吧,「人生無奈,戲文更需溫柔以待」,如能永保此初心,我還是會非常放心的,繼續看國光的戲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