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戲曲] 《亂紅》


直面經典的方式


  《亂紅》改編自孔尚任傳奇《桃花扇》,即便是沒完整讀過《桃花扇》的觀眾,大約也都可以說出這是一段關於名妓李香君如何守節的故事,而守節之外,不可少的背景大概就是兵荒馬亂的時局、亂世奸臣當道、以及黨爭和選邊站所導致的命運大不同。而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桃花扇》原先為「傳奇」範疇,也就是動輒四五十齣的厚厚劇本。這樣的故事要在兩個小時之內演完,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更遑論劇情簡介上寫著「歌仔戲與崑曲的相遇」,光是音樂的融合,就令人難以想像。


  但《亂紅》的確做到了,在演出的一百一十分鐘內,他把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說完了、把侯方域與復社一票好友與阮大鋮如何水火不容也交代的清清楚楚、甚至魏忠賢、崇禎皇帝、史可法也輪番出場,把時局是如何的動盪完整的重述了。

  《桃花扇》本是一個以「忠於歷史」出名的劇本,而今日我無意探究《亂紅》在時代、事件考據上的是非,我想說的是,透過「說書人」不慍不火的旁白,《亂紅》在「氣質」上,的的確確繼承了《桃花扇》。導演並不試圖要在舞台上煽動、塑造任何暴力、乃至於國仇家恨其實都非常蜻蜓點水的帶過,觀眾如我,並沒有辦法在這齣戲「入戲」。但也正是因為這股觀演距離,讓《桃花扇》的氣味留存。

  說實在的,今日再去如實搬演一介青樓歌妓如何高風亮節,其實早已過時,而如何在這樣看似過時的劇本中找到相對應的當代情感,我想《亂紅》的確在「歷史如何被我們想像?」這個議題上,成功的殺出一條血路──事情被想像,是因為我們把它當成「真的」來想像。我們不認識那些歷史人物,但我們可以想像他們,並且透過想像,讓歷史人物復活,而來到我們面前,成為我們想像的,並活在我們心中。《亂紅》便是如此真實的在我們心中演繹了明末清初文人的諸多無奈,那些情感是真的,無關於高風亮節、亦無關於道德操守,唯一有關的,是放諸各代皆準的人性矛盾與糾結。

  但《亂紅》也不是真的完全沒有問題的曠世鉅作,我覺得它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自我定位」。雖然二分之一Q劇團是崑曲實驗劇團,而本次演出打著歌仔戲與崑曲的混搭招牌,但其實骨子裡還是一齣「崑曲本位」的戲。很明顯的地方就在於歌仔戲在之中的確就是一只棋子,這一只棋子彷彿是傳統戲曲的「丑角」,歌仔戲就像是一個被平面化的角色,只能呈現出較為譁眾取寵、較為外顯的部份,在整齣戲當中扮演著調和甚至是叫醒觀眾的功能,就稍嫌可惜了。在相異劇種的處理上,我其實還是深信花部(這齣戲裡就是歌仔戲)/雅部(這齣戲裡的崑曲)的節奏和功能都沒有那麼「絕對」。

 對我來說,歌仔戲有很雅緻的時候、而崑曲也可以活潑起來,如果能夠找到兩種相異劇種的共通性,才會是兩種劇種可以對話的時候。而不是太過輕易的一分為二:歌仔戲負責逗笑觀眾、崑曲負責讓觀眾落淚。而這種異質性間缺少對話的可能,就是這齣戲讓我稍嫌不滿足的部份,我期待下次能在這樣的「劇種相遇」上,見到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互文效果,而不是異者越異、同者越同的明確界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