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舞蹈] 《如果沒有你》


  我第一次看舞看的這麼百感交集。

  《如果沒有你》是雲門新舞,以十八首歌曲入舞,歌曲本身跨度極大,包括年代、也包括曲風。十八首分別為:白光《如果沒有你》、羅大佑《戀曲1980》、《握手》、伍佰《煞到你》、鳳飛飛《巧合》、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蔡琴《恰似你的溫柔》、任賢齊《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張惠妹《愛或不愛》、王力宏《柴米油鹽醬醋茶》、張震嶽《愛欲浮世繪》、陳綺貞《狂戀》、黃小琥《不只是朋友》、《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順子《不再想念》、蘇芮《是否》、張學友《愛是永恆》、盧廣仲《OH YEAH!》。

    很難想像流行歌與現代舞的結合,但總之林懷民就是這麼做了,出色的舞台技術和彩度高的服裝設計,都很明顯的訴求了有別以往的雲門,青春洋溢的活潑氣息不斷。光從現場反應看起來,不僅周圍都沒有人睡著(想起去年我看《流浪者之歌》的時候左右鄰居和前方的觀眾都睡的東倒西歪囧),現場還鼓勵觀眾一邊哼唱,最後謝幕時掌聲不絕,現場氣氛很令人動容──雲門的確喚起了一種非常舒服且振奮人心的精神。




  不過,關於舞的本身卻是非常令人疑惑的。

  舞台上最主要有四種元素在互動,分別為舞蹈(/肢體/身體)、戲劇性(/情節)、音樂、歌詞。雲門舞集是一個當代舞團,我在看舞的時候,常常感受到舞蹈幾乎要成為整個演出「最不重要」的一部份。或者說,肢體變成單純的「媒介」,來傳達歌詞(/文字)。這樣「受制於」流行歌的舞蹈,反而變成過於直白的書寫,尤其是〈對面的女孩看過來〉一曲,這根本就是高中成果展舞台會出現的「手語歌」嘛,連「愛心」都比了出來,肢體變成傳達歌詞的工具,甚至一句一詞把歌詞內容「具象化」。這,還是現代舞嗎?

  其次,凌駕於舞蹈之上的各種媒介輪流出來「壓制」舞蹈。包括〈恰似你的溫柔〉,台上打出讓觀眾一起唱的字幕,整首歌的前三分之一都沒有舞者,就觀眾看著台上的鏡子,隨著蔡琴的歌聲,兀自陷入自己的鄉愁與感動當中。再來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王力宏的歌詞咬字清楚的字字傳入腦中,而舞者跳了什麼,跟這首歌的關連性在哪,在我還沒找出來之前這首歌就結束了。舞蹈在如此不斷被「抑止」的情況之下,能夠發揮的著實有限,再加上舞者的「戲感」都營造的太刻意──我不是來看舞者演戲,我是來看舞者跳舞的啊。

  儘管有這些不滿,但我想這的確是一個迎向大眾的舞蹈,做為入門舞蹈也是非常恰當。林懷民是非常聰明的,我們這種七、八年級生,從小就是看MV長大的,我們非常習慣透過畫面來理解歌詞、也非常習慣一首歌說一個小故事。而這就是《如果沒有你》所做的──歌詞/音樂視覺化,所以觀眾大多看的非常開心,也非常能接受這樣的表演。雲門的確可以透過這樣的演出來拓展更多的觀眾,這多少有白先勇初作《牡丹亭》的企圖心吧。只是也別忘了,青春版《牡丹亭》過後,崑曲的市場並沒有如預期般持續擴大,誰留在劇場繼續聽戲呢,大概還是老一輩「懂戲」的人為多數吧。

  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我的鄉愁我的歌》,我還記得蔡振南拿著麥克風緩緩走出的樣子,也還記得〈黃昏的故鄉〉是如何讓當時的我幾乎潸然淚下。《如果沒有你》若是和前作一比,整體性大大不如不說,情感的流動被壓抑也才真是重點。因為《如果沒有你》太在乎歌詞字句的傳達,所以在情感的流動上反而綁手綁腳。唯一一首我覺得最到位的是〈是否〉,舞者把歌詞內化成為肢體,我跟著舞者的身體呼吸,歌詞在唱,但我聽不見歌詞的內容在說什麼,因為我所聽見的是「舞者理解的歌詞」,從而從舞者的身體之中漸漸發聲。

  而這也才是我不坐在電腦前看MV,而要到現場看雲門詮釋流行音樂的重點啊。

  現代舞當然應該自由,當然可以形式多變,只是在這些「變」的過程當中,舞蹈當然還是主體,不是歌詞、不是文字也不是戲劇,現代舞的場子實在不需要上演什麼主權爭奪大戰,主權就是舞蹈、就是流盪在舞者的肢體之間,那些說不清但我們可以確切感受到其存在的那些情感。那些才是真的、才是為什麼我看雲門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