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電影] 《10+10》




10 +10》集結台灣二十位導演共襄盛舉,一人五分鐘左右的短片組成,是今年金馬獎最偉大的創舉同時對眾位導演而言,也是最嚴苛的考驗。五分鐘的小短片,與前後的片段並無相關,每一個短片獨立存在,考驗的是五分鐘見真章的導演功力,也是導演人脈、劇組實力的展現。此外,這樣並列的方式更完整的訴說了台灣的多元面向,透過上下兩代導演所關照的不同面向,將這座小島所擁有的多樣性完整呈現。

挑幾部印象深刻的短片來說。

〈謝神〉/王童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哥哥帶著弟弟上山,為了要答謝偏遠的一間小土地公廟,讓他們中了樂透。一路上他們大包小包的,竹竿、白布看似不明所以,結果一到達小廟後,他們就把手中這些不起眼的物件組合成電影放映螢幕,兄弟倆幫土地公、土地婆戴上3D眼鏡,這回要放映的是《阿凡達》。而就在哥哥去上隨地解放的時候,弟弟打開樂透小紅包袋,發現原來只中了四百元……

這個故事呈現了虔誠可愛的宗教信仰,因為中了四百元甘心花更多的錢來謝神、因為覺得神應該也跟我們一樣日新月異,所以捨棄傳統布袋戲班、歌仔戲班的謝神,轉而成為3D電影的播放。電影的對白精準幽默,展現了小人物的純真與古意。


〈有家小店叫永久〉/吳念真

故事是一家「永久雜貨店」因為受到便利商店的影響而漸漸沒落。老一代不願意就這樣把與老伴胼手胝足打拚起來的店給收了,身體卻也漸漸受不住。於是兒子跟媽媽打了個賭,若是三天都沒有生意上門,店就得關。

吳念真真的非常厲害。這部短片把觀眾的情緒弄得起起伏伏,每一句對白不是押韻就是充滿後勁,台語的力量/台灣人的氣口,在吳念真手中完全發揮到極至。再加上李美國非常適合演這種可愛、愛嗆媽媽卻又帶點孝順心的兒子,如同《人間條件一》中那個不太乖,但又真的壞不到哪去的調皮兒子一樣。整部片無論是故事情節、動人程度、完成度、演員表現和貼近台灣的程度,都是整部電影首屈一指的段落。

吳念真,真是台灣最了不起的歐吉桑。


〈登場〉/魏德聖

我承認我對《塞德克巴來》有太多的不諒解。但就導演實力來說,〈豋場〉真的拍的非常的普通。故事是林慶台從開始拍片、到走出家鄉前進威尼斯,這之間非常個人性的心理轉折。有點類似紀錄片的拍法,但因為他並不是紀錄片,所以經過刻意雕琢的台詞從林慶台口中說出來,就反而不那麼誠懇,那些害怕與不安在演與不演之間,令人疑惑。


〈老人與我〉 /鄭文堂

第一個鏡頭就是宜蘭鄉間小路的風景,鄭文堂果然是好愛宜蘭。故事帶點魔幻性色彩,從一個過世的失智老人口中緩緩說來──那一天很冷,老人一大早出門後就不見人影,鄰居發現之後開始相繼尋找;而後來天黑了,找到的也只是老人的屍體。但鄭文堂用老人的觀點來看這一切,用老人的口吻說了那天他怎麼了、他在想什麼、他為什麼會走失,再以老人對村人的感謝作結。老人說謝謝,那些關懷,他都有聽到。

鄭文堂翻轉了失智老人近日被過度消費的悲情,而是以另一種角度來看這種「迷路」。所以最後老人說謝謝,他知道每一聲呼喊的名字的情感、也知道每一個村人出動來找他的關懷,而這就是熱情、屬於臺灣人的熱情。


〈到站停車〉 /沈可尚

公車司機的口罩還沒拉下來就認出是謝欣穎。他在《命運化妝師》中為人詬病的口條大有進益,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新秀演員。公車一站一站的停靠、並載著各式各樣的人們前進,唸書的學生、孕婦、賣菜的歐巴桑等等。在一個鄉間路口,一個男子瘋狂的敲著公車的門,要求司機開門,而司機所做的,就是不斷重複「公司規定沒有到站不能開門」。而後槍響,男子被嚇得倒地,但子彈穿過的卻是坐在窗邊的孕婦肚子,血跡斑斑。

畫面的處理和拍攝手法直接令人想起青山真治的《人造天堂》。而沈可尚想要諷刺的對象是體制和觀眾的麻木不仁,所以悲劇發生──悲劇發生前,車上的乘客們靜默的看著男子急瘋了敲著門、做著自己的事情或是聽著隨身聽;悲劇發生後,車上的乘客看著孕婦肚子上被射穿的那個小洞,依舊不語。


〈諸神的黃昏〉 /張艾嘉

改編自呂政達散文〈諸神的黃昏〉,是獄中教誨師寫給死刑犯的一封信。是二十個短片中唯一個文學改編的片段,文學改編真的非常困難,「不口語」是第一個問題、「太精緻」是第二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明顯出現在這部短片中。電影的台詞一向不多(相較於戲劇語言的飽滿程度更是留白為主),觀眾在觀影的當下最容易接受的是畫面,其次才是音效、台詞等「聲音刺激」,轉瞬即逝的語言並沒有空間給觀眾反芻,更多的畫面便又接著跑了進來。

所以儘管〈諸神的黃昏〉立意良善且充滿寬容,但與觀眾的距離還是太過遙遠──有些東西,留給文學、留給純文字吧。


〈無國籍公民〉 /朱延平

是一個非常灑狗血的片段。灑到都不感人了。〈亞細亞的孤兒〉整首歌貫穿全劇,卻只剩下減分。沒有留白的空間讓這個段落非常的滿,但卻又滿的像是八點檔的高潮,非得有人被追殺、非得有人在跳下鐵軌逃難的時候,正被迎面而來的火車撞上。


〈潛規則〉 /鄭有傑

同樣在談台灣的孤兒身分,年輕世代不去觸碰大歷史的悲劇處境,選擇以嘲諷的的談法輕鬆來說說我們的現況。故事從劇組拍戲開始說起,導演要求一個司令台,但場記找來的卻是一個擁有大大的中華民國國旗為背景的司令台。在考慮這樣片子真的無法賣到中國的現實條件之下,劇組開始努力的想辦法。

鄭有傑用的演員很棒,高英軒、張捷、吳中天等等熱血新生代很棒的詮釋了這樣的熱血劇組。透過「能不能放國旗」這件事情以小見大,展現出年輕人面對「台灣」的自我認同,同時也不諱言即使擁有國家認同,也需要跟現實妥協的尷尬處境。

鄭有傑的手法非常幽默,最後一幕當大家好不容易把國旗給拆掉之後,卻發現背後遮住的八字箴言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白忙一場的回馬槍突顯了台灣現況的無奈,卻也讓在場觀眾都莞爾一笑。


〈海馬洗頭〉 /陳玉勳

陳玉勳是台灣最棒的喜劇導演。《熱帶魚》之後,再也沒有作品曾經在喜劇的調性和節奏上超越他。而〈海馬洗頭〉即是延續了《熱帶魚》的無厘頭風格,繼續搞笑!

不起眼的巷弄裡有一家洗髮店,號稱能夠洗掉記憶、也能回覆記憶。受情傷所苦的女子前往店裡希望能夠獲得解脫──希望自己記得這段感情的美好、希望自己能夠洗掉這段感情的傷害。父子檔難得同台演出的柯一正和柯宇綸實在是實力堅強,李烈的城市情傷女子的反擊也十足幽默。上海大歌廳的音樂與海馬在水族箱中搖曳生姿的身影相互交映。而選擇後的記憶影像如同女子所想望的那樣,如同這段電影被剪輯的一樣。戲裡戲外時刻互文,然而魔幻的拍攝手法也再次提醒我們,這一切都、不、是、真、的。


〈唱歌男孩〉 /楊雅

《囧男孩》中的一號長大了,在大螢幕前也更加成熟了。而〈唱歌男孩〉便是延續《囧男孩》片中的那股執拗,繼續面對長大。唱歌男孩成績不好,總是挨打、總是被罰,但他總是能用唱歌來化解生命中的一道道難關。而女孩成績很好,但他想跟男孩一起唱歌,所以閉著眼睛在考卷上ABCD的猜著明明會寫的題目。

男孩與女孩都有自己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即使他們一者看起來樂觀,一者看起來順遂。導演在〈唱歌男孩〉中訴說成長的小小反叛,在升學壓力下長大的我們,必然心有戚戚焉。


〈回音〉 /鍾孟宏

從《停車》、《第四張畫》所延伸出來的強弱勢問題,持續在這部短片中展現。故事很簡單:男孩在學校遭受霸凌,被叔叔知道後,帶著他前往施暴者家庭反擊。這部短片首先贏在卡司,戴立忍耍狠起來帥得無人能及,演慣老大的高捷則是飾演施暴者小孩的父親,母親則由陸奕靜飾演。再加上導演的節奏明快且台詞設計聰明,揭露時刻翻轉的社會關係。

男孩在學校是受害者,而男孩的叔叔是黑道,一走出學校進入社會之後,施暴者的家庭轉而成為受害者。而在學校的加害者當時所烙下的狠話,也同時出現在黑道叔叔的口中。加害與受害原先難說,社會上權利翻轉的速度也是極快,對與錯沒有絕對──以眼還眼似乎是古人所留下的、最公平的相處之道。



小結

短片集結而成的電影中總有種殘酷的味道,我相當佩服各位導演願意接下這樣的挑戰,在處處是評比的短片競賽之中,也非常感謝很多久違大銀幕的演員,願意出來一起完成了民國百年的小小回眸。

過去的十年是國片的低潮,也正是我開始接觸國片的時期。我在各個短片之中看見那些成功/不成功/實驗性的長片的影子,而那些軌跡,正是台灣電影一部一部往前走的足跡。儘管還是想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恐怖份子》、《悲情城市》等相繼迸發的二十年前,但在《10 +10》之後,我更願意相信台灣電影的潛力,也更希冀我們能夠拍出更多更多,屬於我們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