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戲劇] 《藥水》

場地:大直水牛餐廳
演出:非伶劇團
時間:2011/3/19


非伶劇團是一個由非科班演員所組成的、極具熱情的劇團,此次欣賞的是他們的第二號作品《藥水》,曾在多年前於北藝大T305教室搬演過,並由此次的導演擔任主要演員。

不知所以的重複
得以一言以蔽之的劇情──這是一個想變回人類的吸血鬼和想挽回他的吸血鬼好朋友的友情故事。劇本透過小提琴來顯示時間流逝,並由(有別於我們的)吸血鬼的思維構築而成。全劇分為三個部分,A段由兩個女生演出,B段則由兩個男生演出,C段時交叉使用男生與女生,同時呈現了多種關係的樣貌。

看起來很有趣的導演手法實際上是索然無味。

索然無味的原因是因為幾乎原封不動的重複台詞,導演想要同時處理男生與女生面對友情、分離時的差異,但卻沒有對台詞作更細一步的討論。例如女生在跟好朋友說「我捨不得你」是真實、感性的,但兩個大男生對彼此這樣說的時候,觀眾就不由得得要哈哈大笑懷疑一些這兩個友誼的單純了。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男女的友情之上,且男女的友情處理的非常刻意,缺乏情緒堆疊,就突然來一段親密戲,試圖探討「男女之間是否有純友誼」的意圖明顯,但手法粗糙。

於是觀眾被迫「完整」的聽/看了三次同樣的台詞,再厲害的劇本也禁不起導演這樣了無新意的重複。

自曝其短的譁眾取眾
導演必須為他所casting的演員負責,更是需要為他所安排的戲劇情節承擔一切結果。演出為了要凸顯A、B段的差異,刻意加入魔術、追逐等橋段,以及C段為了呈現男女曖昧的舞蹈,導演的立意一樣可以想見,但魔術其實是與演出本身劇情無關,刻意的譁眾取寵反而顯得突兀,更糟糕的是,演員並沒有為這樣的安排做了足夠的練習──突槌的魔術、尷尬的肢體互動
、跳上定點(椅子)時還要先低頭看看自己的腳下?諸如此類的生澀在舞台上表露無遺,演員對自己肢體的不信任、對導演cue點的不熟悉,都讓這原先應屬於創意的橋段瞬間變成可怕的災難。

好的導演是要幫助演員去做到他能做到的最好,而不是讓演員成為一個棋子,不自然的做著導演心目中的藍圖。

除了上述自曝其段的段落,整齣戲中隨處可見的是演員不自然的情緒發展,明顯受到導演指令干擾,並且尚未內化成為角色自然行為,於是情緒的爆裂、突發等等,無論是澎湃激昂的情緒或是低落難過的情緒都是「突如其來」,我被這樣不自然的情緒不斷干擾,並不是演技的問題,而是太明顯的「情緒cue點」充斥整場,斧鑿痕跡深刻,導演跟演員對角色的差異想法就這樣赤裸裸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取暖還是座談?
演出完之後導演與六位演員與觀眾進行「座談會」,不過該導演很快的決定了整場座談會的氛圍,也或許是因為頂著「老師」的光環,整個座談的過程當中只見「指導與糾正」的導演概念散播,而不見省思與對話的空間,那實在也沒有辦座談會的必要了。

整個過程只見學生們不斷的恭維說著「老師這齣戲真得很好看」,(那演出時坐我對面呼呼大睡的真的是同一個人嗎?)接著導演得意的說著排戲真得很辛苦之類的。又如同該劇團所做的問卷,問題清一色只有正面選項,例如「看完之後你覺得?」一題當中,選項為:導演實在太會導了、演員與角色融合在一起了、舞台真是太美了、燈光變化好有氣氛、服裝整體造型超讚等等,完全沒有一個負面選項,甚至連「其他」都沒有,這樣自滿的一齣戲有改進的可能嗎?

我想說的只有一件事──作戲很辛苦,但這不是戲不好的藉口。我依然可以欣賞著你們自費作戲的辛苦與熱情,但評論戲本身就是另外一回事,觀眾沒有必要知道這齣戲的甘苦談,也沒有必要因為製作辛苦而將觀賞標準降低。似是而非的邏輯在這個「取暖」座談會的最後儼然成了主角,沒有反思怎麼可能會有好作品?言談之間只見導演對每一個走位、每一個戲劇情節的安排得意著,那對花三百元來睡覺的觀眾來說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