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電影] 《大鹿村騷動記》





《大鹿村騷動記》看似是「歌舞伎」版本的《虎與龍》,然而如果延續《虎與龍》對於落語不遺餘力的推廣,《大鹿村騷動記》所達到的高度,的確是站在《虎與龍》的肩膀上更往前走了一步。

《大鹿村》故事以兩男一女的複雜情愫開場,多年前帶著好朋友的老婆遠走高飛的阿治(岸部一德飾)回到了家鄉,好朋友阿善(原田芳雄飾)面對久違的朋友和前葉退化而漸漸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婆貴子(大楠道代飾)產生了複雜的心理變化。而此時,村莊正籌備著一年一度的歌舞伎,並為著村莊是否要同意興建新幹線而吵得不可開交,而隨著演出日期越來越近,這幾條線索共同交織起來的情節也就越緊湊。

劇本野心不小的拉出幾條主線並置,除了上述的兩男一女,還有松隆子飾演的遠距離戀愛、瑛太飾演的青春郵差,以及村中點點滴滴的生活情節。但其實說穿了,這部電影的主角並不是上述任何一條主線,而是「歌舞伎」這個傳統本身。導演選擇了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談論歌舞伎,而我以為這正是這部電影最偉大的成就。包含整部片非常自然寫實色調、運鏡和對情節高潮的節制,都讓歌舞伎徹底得融入生活──「歌舞伎」是活著的技藝,而不是死去的傳統。

在《虎與龍》當中,我們看到老藝人對傳統逝去的高度不安和亟欲「保護」、「傳承」的心態,而在《大鹿村》則選擇了相反的態度,他首先告訴我們,歌舞伎活著,歌舞伎不需被保護、不需被創新、不需要過多人為介入。我非常喜歡這個態度:當「傳統」抽調人力/專家/古物保護家的刻意為之之後,「傳統如何和現代共處」反而變成多此一舉的疑問,歌舞伎變成是很單純的一件事,他活著、自然改變、適應這個社會希望他變成的樣子。而這也才讓我覺得傳統並沒有過去,歌舞伎還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活在日本人的心中,最有力的證據。

此外,這部片也在細節處理得非常細膩,在這個我們常問著「為什麼劇場還沒被電影取代」的提問之下做了非常好的回答。劇場之於我是手工業,又貴又累又耗時費力的手工業,但為什麼劇場迷人,也完全是因為這份手工的質地──帶點粗糙、帶點出錯的可能、帶點不確定性、更帶著很多人很多人在幕前幕後一齊的努力。導演把目光轉到旋轉舞台的底下,刻劃以人力轉著舞台的辛勤工作人員、導演也把目光拉到天花板上,照著那個在最正確的時機灑下紙片的的匍匐身軀,導演更把鏡頭留給觀眾,長鏡頭裡是觀眾隨著劇情而有的各種反映,也許是對演員愛的告白、也許是笑鬧甚至是打瞌睡,那種互動而緊密的觀/演關係再三的說服我歌舞伎/劇場存在的可能。

雖然說追憶京劇曾有的榮光不是太有意義的事情,但也許在我們總是提保護、總是提新編的時候,可以選擇另一種態勢,也許新編或保護都不該是維護戲曲傳統存在的「方法或手段。反而讓其自在發展,也許會有更多可能性?

畢竟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沒有觀眾、沒有劇場。

2 則留言:

  1. 仇恨在藝術教化中逐漸逝去,日本傳統價值會繼續在人民心中傳承,生生不息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像劇末那句,長恨深仇,皆止於此。
      配上吊橋上的那個畫面,簡直說的不能再更清楚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