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舞蹈] 《鈕扣計畫》



  《鈕扣計畫》讓我想起前年周書毅在華山策展的《下一個編舞計畫》,當然鈕釦的舞者更為成熟與精煉,但其相同之處在於策展人的熱情和創作者的純粹。周書毅身為台灣比較好「賣」的舞者,願意以提攜後輩之姿讓更多新人有被看見的機會,而《鈕扣計畫》的製作人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前《表演藝術》總編盧健英(說到此,就不免碎嘴幾句近年的越來越想一本龐大的節目「宣傳手冊」),此外,鈕扣計畫的發想人還有藝術總監何曉玫,兩位資深舞蹈前輩願意策這個展其實讓我非常感動。


  先來說說「鈕扣計畫」,事實上這比較像是一個平台,由兩位策展人邀請旅外舞者回來台灣進行創作,並透過這樣的創作呈現,讓優秀的旅外舞者能夠有機會被台灣的觀眾認識。而身為一個不太喜歡做事情功課的觀眾,在觀賞演出的過程,我其實是完全沒有發現這樣一個計畫還有一個潛習題在。這個習題在於,策展人也同時邀請了幾種文創產業來與舞者進行合作,因此創作的舞台不僅是一個創作,還必須擔負起某種置入性行銷的物件加入,而這次必須被放進創作裡的包含油漆、互動家具、玻璃和鹽巴。

  創作往往天馬行空,被迫加入的元素若沒能夠進行很好的調和,往往只讓觀眾看見贊助資方的露臉,然而,《鈕扣計畫》的成功便在於這些元素並不突兀與刻意(儘管連結的緊密程度也許可以再討論),至少對我來說,在觀看舞蹈的過程中不僅沒有被這些物件干擾,還多次因為物件深深感動。而我最喜歡的是蔡冠伶的〈What Remains.〉,舞者將油漆倒在白色的背板上,隨著倒入數量的多寡在偌大的白色背板上形成或長或短的遺跡,像是飛機上俯瞰的夜景、像是記錄每一條走過的路,更像是心電圖的脈動。舞者隨著小提琴的起伏帶來旺盛的生命力,樂章的跳動讓我不停想到舒伯特的〈鱒魚〉,而舞者在台上的一緊一鬆節奏感非常棒的呼吸,在拘束與放鬆之間來回過度,自在而悠遊。

  而鈕扣計畫還有另一個潛目標: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看舞,而舞蹈能夠被「感受」這件事情,在張藍勻和羅凡合作的〈灰色調〉則發揮的淋漓盡致。去年雲門製作了《如果沒有你》,運用流行音樂和舞蹈結合,讓更多畏懼舞蹈的觀眾能夠試著找到觀看/感受的可能。而〈灰色調〉就說得更明白了,雙人舞展現的愛情中兩人關係的拉扯、羈絆、愛戀與習慣已然淋漓盡致,但更加入大量口白和伍佰的幾首作品,讓情緒的宣洩毫不費力地傳到觀眾席,更讓常會在看舞過程中失神的觀眾可以非常容易找到觀看點,並大量的投射己身經驗,是一支非常親民的舞作。

  站在鈕扣計畫的策展基點來看,我很開心能夠在這次的演出中認識多位舞者,也非常期待之後能夠看到他們後續的創作,鈕扣計畫推行不易,但我衷心感謝策展人願意付出這樣的努力,這樣的平台如此美好純粹,正如那些舞作一般地,充滿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