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創團二十五周年大戲,果陀劇團選擇了美國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的《動物園》,這是一個相當勇敢的選擇。尤其在我們開始把「果陀」和「商業劇團」劃上等號之時,劇團選擇梁志民導演大學時的畢業製作《動物園的故事》──這個並不太討好的劇本──,以紀念之姿,讓這齣戲有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機會,其實真的是相當大膽的。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電影] 《鸛鳥踟躕》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
我是個過客。
全部我所接觸的
真正使我痛苦的
而我身不由己。
總是有個什麼人可以說:
這是我的。
我,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
有一天我是不是可以驕傲地這麼說。
如今我知道沒有就是
沒有。
我們同樣沒有名字。
必須去借一個,有時候。
您供給我一個地方可以眺望。
將我遺忘在海邊吧。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安哲羅浦洛斯《鸛鳥踟躕》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電影] 《三生三世聶華苓》
今天想討論的是紀錄片能夠如何記錄一個人。
回家的路上再次想起了《乘著光影旅行》,一部我心目中非常完美的傳記紀錄片,而何謂好的紀錄片,我想首先在於導演必須對紀錄者非常有熱情,但同時,這股熱情又不至於讓被紀錄者成為無可挑剔的完人。我想《三生三世聶華苓》的成功,首先在於導演的熱情。導演非常熱愛聶華苓,所以片中無處不是熱情洋溢、充滿感染力,無論是挑選的訪談對象、或是拍攝手法、剪接手法,都以「推廣一個很棒的人給大家認識」作為出發點,而這正是(去年非常失望的)《尋找背海的人》所最缺乏的。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十九屆金馬獎頒獎小記
九點整,我看了看時鐘,頒獎開始兩個鐘頭了,台灣還沒拿下一個獎。出於某種關切之情我覺得有點不捨,但也就這樣了。回顧近年台灣電影,2008年《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卻彷彿迷藥,讓大眾相信台灣電影要飛了,但翌年金馬獎兩部入圍大片:張作驥導演的《當愛來的時候》和鍾孟宏導演的《第四張畫》,慘澹票房眾人卻恍若不見?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電影] 《愛上羅馬》
伍迪艾倫的城市三部曲當中,前兩部我都非常喜愛。《情遇巴塞隆納》辯證人與人之間的需索關係,令我無法自拔的沉醉於劇情當中;《午夜巴黎》則聰慧的與巴黎豐富人文歷史做了古今關照,並討論了過去是不是真的比較美好的大哉問,達利、畢卡索、布紐爾等等藝術大師,導演的機智與浪漫令人折服。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戲劇] 《再見女郎》
果陀新作《再見女郎》,再三的宣示他們將走向一條很通俗的路。這不是批評,反之,這是準備邁向成熟體制的戲劇圈,所理當存在的一種方向。而就如同好萊塢式的浪漫愛情劇與英雄片不曾缺席,但也存在新浪潮與小眾藝術電影,這些同時構成「電影圈」。當更多樣化的類型被提供到市面,觀眾也才有選擇的空間與自由。「媒介並不能決定藝術成就的高低」,在電影圈如此,在戲劇圈亦然。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電影] 《阿蒙與橡樹》
這是一個關於「天才」,與他總是「缺了一角」的人生。
西蒙與他的父母住在郊外的木屋子裡,家裡的一切都是爸爸親手打造,爸爸喜歡航海、訓練他強壯、也教他劈柴。以薩是西蒙在學校教到的好朋友,住在有著電梯、巨大水晶燈和滿滿是書的房子裡,以薩一家人是猶太人。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電影] 《逆光飛翔》
《逆光飛翔》改編自視障鋼琴家黃裕翔真人真事,影片中的男主角裕翔、裕翔爸爸以及裕翔妹妹都是由真實事件的人物演出。導演張榮吉也曾以同一題材拍攝紀錄片《序曲》和短片《天黑》,雖然都無緣得見,但也可見導演對這個題材的高度關注。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
我真的,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雙胞胎女孩在操場大喊「我─要─穿短褲」、「我─要─穿短褲」,解嚴多年了,這次他們的抗爭裡還多了點戲謔和遊戲的味道。他們不用再像他們的爸爸一樣,寫藏頭詩、學狗叫或者頂著一顆被理得亂七八糟的頭跟教官賭氣。現在,他們能夠毫不畏懼的指責教官的不民主,因為曾經有一些人,很努力地相信台灣可以不一樣。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戲劇] 瑞士洛桑劇院《椅子》
《椅子》是尤涅斯柯的劇作中我最喜歡的作品,在我始終讀不懂《禿頭女高音》的幽默、始終化解不了《犀牛》裡荒謬所為何來、也始終對著《課堂驚魂》一翻兩瞪眼之時,是《椅子》讓我知道:無論今天這個劇本是被貼上荒謬主義、寫實主義或是後現代主義的標籤,他唯一無法逃離的的對象,都只是人生。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電影] 《第八日的蟬》
在台北電影節一整列的片單當中,我很快的選定《第八日的禪》,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在今年日本奧斯卡的十項橫掃,技術獎包括燈光配樂攝影錄音,大獎則從女主、配角一路掃到最佳劇本、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儘管角田光代原著小說《第八日的蟬》早就已經暢銷好一段時間,電影版之前也已有日劇作品問世,但這兩個「前導」作品我都沒看過,接下來就單純就電影本身來討論。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戲曲] 再看《百年戲樓》
演出時間:2012/6/15 19:30
演出地點: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竹北)
一年多前,初看《百年戲樓》,感動的亂七八糟,
只恨自己買的是最後一場,無緣再次的體會劇場的迷人之處。
一年後,得知《百年戲樓》將於台南、新竹巡演兩場,我毫不猶豫的買了票,也推薦給身邊很多朋友,就是希望大家可以一同看一看,現在的「新京劇」(容許我暫且用這個語意模糊的詞彙)可以做得多好。兩天前,我終於前往竹北演藝廳,圓了這個一年多前的夢。
但是啊,用戲裡白老闆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砸了」。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戲曲] 《亂紅》
直面經典的方式
《亂紅》改編自孔尚任傳奇《桃花扇》,即便是沒完整讀過《桃花扇》的觀眾,大約也都可以說出這是一段關於名妓李香君如何守節的故事,而守節之外,不可少的背景大概就是兵荒馬亂的時局、亂世奸臣當道、以及黨爭和選邊站所導致的命運大不同。而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桃花扇》原先為「傳奇」範疇,也就是動輒四五十齣的厚厚劇本。這樣的故事要在兩個小時之內演完,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更遑論劇情簡介上寫著「歌仔戲與崑曲的相遇」,光是音樂的融合,就令人難以想像。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戲劇] 《梔子花》
今晚的觀眾席不時發出訕笑,每一次都讓我坐立難安。「笑什麼呢?」我多次想要這樣問。笑的對象究竟是他們的人生?那些生命被不禮貌對待的過程?或者只是想藉由笑告訴表演者你還清醒著、想要參與劇場?又或者,笑的只是自己的不安?
直到後來,我終於接受了那些觀眾反應,無論有意或無意,「笑」都代表著一種評價。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戲曲] 《安平追想曲》
作為秀琴歌劇團的二十五週年大戲,台南在地歌仔戲團「秀琴歌劇團」,選擇述說他們自己的故事、關於歌仔戲人生的故事。這樣的背景設定我們並不陌生,去年(民國百年)國光劇團的《百年戲樓》也是相同的初衷──說自己的故事。這樣的設定就是相當迷人的,當台上的演出不只是故事本身、更是演員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更是整個劇團的發展、甚至更是歌仔戲在台灣的發展,觀眾所看見的絕不僅僅是舞台上的故事,更是故事與現實的疊合。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戲劇] 《懶惰》(禾劇團)
《懶惰》究竟「懶惰」了嗎?
如果我說《懶惰》是一齣很「懶惰」的戲,那真的是很過分的一件事情。
因為無論就演員表演詮釋的水準、導演走位調度、或者燈光音效舞臺設計層面來說,它都是完成度非常高的一齣戲,也都是絕對用心的一齣戲。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電影] 《奪命金》
金錢與道德的戰爭──《奪命金》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富翁坐擁家財萬貫,卻老是睡不安心,深怕錢被偷了、深怕不能繼續這麼有錢,於是他彷彿被錢綁架一般,日日夜夜的操心著。那時我以為這不過就是個故事、不過就是個「論旨清晰」的寓言故事。直到今天,在末日電影節的大銀幕上、在杜琪峰導演的電影作品中,我看見了現代版的,「富翁的故事」。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戲曲]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我沒有忘記看完《嬉戲》時,我有多感動。也沒有忘記因為《嬉戲》,讓我對台灣小劇場又充滿希望。那時我覺得紀蔚然一定得要繼續寫,因為寫作之於他,就像是一種社會運動的手段一般,前諷刺政府、後嘲笑社會,最後再切腹自殘,以達到我們都是共犯社會終無可卸責的一員的警醒作用。
但看完《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時,我覺得我被出賣了。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電影] 《飢餓遊戲》
《飢餓遊戲》是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說,而電影也是唯一能夠「實現」這個作品所有想像的管道。能夠看到這樣好的文本被搬大銀幕,我是非常期待的。加上珍妮佛‧勞倫斯,這個初試啼聲即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新秀,去年在《凍死骨》(或譯《冰封之心》)當中,飾演堅毅而又勇敢的大姐,代母職、代父職的撐著一個家的演出。我幾乎在看到《飢餓遊戲》選角名單時,就深信這個角色是屬於珍妮佛勞倫斯的,檯面上年輕一輩的女演員中,毫無作第二人選的可能。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戲劇] 蘿瑞‧安德森《妄想》
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表演者。《妄想》(Delusion)是本次國際藝術節邀演的個人表演(Solo),很難用任何一個語彙明確地去定義這樣的表演形式:它結合了音樂、故事、多媒體和科技,而共同構築了一場驚人的視覺響宴。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戲劇]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整體而言我並不討厭《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這個作品,但我對於導演手法處理的選擇想要提出一些討論。首先,是「風格定調」的問題──陳俊志高密度的文字當中,舞台能不能承載?
導演面對這個時間軸龐大、人物角色繁雜、地點不斷切換的文本,去蕪存菁的留下七個主要角色:爸爸、媽媽、俊志、姐姐、妹妹,以及姐姐的密友和俊志的舊情人。這樣的敘事方式是有利於舞台書寫的,觀眾可以很快的進入狀況,對於那些複雜的人際也可以了然於胸。然而選完人物之後,要怎麼把故事說下去?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電影] 奧斯卡影展:《夢露與我的浪漫週記》、《落日車神》、《危險療程》、《變裝男侍》
首先真的要再三感謝電影代理商威望(Catchplay),今年首度舉辦奧斯卡影展,讓台灣影迷可以一邊看著國外獎季一連串的開獎,一邊觀察得獎作品與各大獎項的喜好,大大的提高影迷的參與度。當然片商也是這次的大贏家,趕在寒假放映是聰明的選擇,比較熱門的影片幾乎都全部售罄,開出了相當好的口碑票房。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電影] 2011年最值得遇見的老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等了好久好久之後,終於有機會在大螢幕上看到。2011年盛夏的台北電影節,主辦單位選在中山堂──當初《牯》片的拍攝地點──放映該片,台下坐滿當初的工作人員、演員等等,有許多的人今日已成了當家老手,有幸蒞臨這場盛會,是今夏最值得開心的事情。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電影] 2011電影回顧──我的年度十大
《永生樹》Tree of Life
去看電影之前還懷抱著會不會睡著的擔憂(因為前不久的《波米叔叔》硬生生的睡掉1/3),但當片子開始之後,我開始知道這一切的擔心都是多餘。
小布跟西恩潘分別飾演父子,不過由於時間軸的錯置,讓這兩個人幾乎不會在寫實場景遇到。小布是年輕時的爸爸,軍人性格的管教小孩;而西恩潘是長大後的長子,所映證的是父親對孩子影響之巨大。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戲劇] 淺談2011澳門華文戲劇節港、澳、台三地演出
一九九六年,北京首辦「華文戲劇交流暨學術研討會」,舉凡「以中華民族之語言文字作為交流工具的戲劇」皆列入範疇,之後每兩年舉辦(註一),台灣也曾經於二零零九年二月於台北主辦。
本屆華文戲劇節由澳門主辦,除了有為數眾多的研討會場次供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之外,更將每天早上的第一場研討時段列為「觀戲座談」,並設置主持人、特約評論人,邀請導演、演員及觀眾共同參與。主辦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讓一齣戲的生命得以延續,也讓觀眾得以在看完戲之後更深入的進行討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