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電影] 《三個傻瓜》
《三個傻瓜》主要是談教育與夢想的片,非常勵志,但不同於《深夜加油站的蘇格拉底》的咄咄逼人說教、也不同於《歌舞青春》中空泛的夢想與美好的人生,《三》算是談到點了,加上寶萊塢式的歌舞加持,可以有效的作為調合劑,讓道理不再那麼生硬。
我很喜歡這個片名,《三個傻瓜》是一種思維,先不論「傻瓜」究竟應該要對應到劇中何者,但這一種貼近的設定首先就讓觀眾覺得親切,不同於「蘇格拉底」四個字一出,大家爭相走避的高高在上,讓傻瓜教你道理,你可以笑他傻瓜,只要不要在劇終時發現原來傻瓜是自己就好。這種少了距離的主角設定,讓整部片的調性一開始就非常歡樂,甚至會有看《豆豆先生》耍笨讓後想到肚子痛的錯覺,但其實不然,在歡笑之後,能夠讓人們反思,無論是關於只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或是大至整個教育體制,都是相當難得的一件事。
整部片從多年後倒敘回去說,兩個好朋友因為得到摯友的消息,一個跳機、一個連褲子都沒穿就衝出家門,就只是為了見上好朋友一面。這邊就很讓觀眾好奇了,什麼樣的友誼可以讓這兩個人不約而同的作出如此「忘我」的事情。接下來他們和學生時期相當不對盤「仇人」,一起踏上尋找摯友之旅。旅途中逐漸帶出當年的回憶,導演也善加利用影象處理,讓二者時間軸的穿插上沒有任何的生硬。此外,為了讓觀眾更能夠進入劇情,也善用「刻板印象」的使用,在對兩家人的背景介紹時,使用了「黑白片」代表窮困,以及「強勢的父親」代表逼迫孩子完成自己夢想的家庭。儘管刻板印象的使用會讓人覺的些微「偷懶」,但我想觀影之時,觀眾的確也沒有心力再去建構更多的人物,反而利用刻板印象製造笑點,反諷就更加強烈。
接下來就圍繞四個主角、兩個配角。
查托、法罕、拉加和藍丘,四個同學、四種學習樣貌。
查托是標準的「台式模範生」,上課坐第一排、老師有問題必舉手、為了拿到第一名每天不停的念書、死背,對他而言,人生的勝利方程式就是透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寫好,他根本不在意他懂不懂,背下來就對了、能拿第一名就對了,第一名畢業為了可以得到好工作、可以找到好妻子,然後他就會用一模一樣的養成方式來對達他的下一代。
法罕和拉加是「壓迫下的對照組」。
法罕是一個熱愛野生動物的攝影師,但在父親的逼迫之下,他順從的念了最有前途的工程科系,直到進入印度的頂尖學府,才發現自己根本就不喜歡這樣的科目與學習,他打從心底佩服藍丘,最後也幸運的說服了父親,那一段話相當感人:「我不會跟拉加一樣自殺,因為那是威脅,不是溝通。」「不做工程師我可能會恨我自己,但不做攝影我可能會恨你(指爸爸),比起恨你我寧願恨我自己。」
當然這世界的抗爭有很多種,也有可能有真的無法成功的革命。但對我來說,把自己不去爭取的事情賴到別人的壓迫身上,真的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心態,也是未來最沒有資格抱怨自己變成的樣子的人。但要抗爭需要很勇敢,而這真得很不容易。
拉加是家中窮困,把一家的未來都扛在自己身上的「長子」心態,也大約是五六十年前台灣的鄉下升學狀態,家中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會念書的人,全家把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全家的錢都砸在他身上念書,期待他出社會之後可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養活全家。這樣一個大的負擔壓在身上,他恐懼未來、害怕自己不能像他們所期待的那樣好,這些畏懼讓根本忘了學習的樂趣,也讓他在許多關頭猶疑、擺盪,但在自殺未遂過後,他總算了解什麼是他真正想要的。
藍丘的鋪陳則是劇中我最喜歡的,首先建構他父親月入250,000的富家子弟形象,但也完全不涉及富家子弟慣用錢解決問題的部分。到了中段才真相大白,他根本就不是什麼有錢人,他是替人讀書的、讀完也沒有學歷的「空頭」。天才、富有形象逐漸在劇中被顛覆,他不只是天才,更是當室友都安寢之時,仍舊努力讀書的用功學生,他也不是什麼富家子弟,一樣在月底窮得什麼都吃不起,現實條件他並不高人一等的情況之下,他卻依然維持著頂尖的成績、熱心的幫助人、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正義的偏執。
當然他的確有一些先天上過人的聰明才智,但他也的確透過比別人更努力才能夠站在那個高度,他的努力讓他不凡,但他卻不曾覺得自己不凡,這才是他最迷人之處。
整部片試圖顛覆所謂「勝利方程式」的人生,但並不是以悲慘的反面思考來抗爭,而是用幽默的方式來「挑戰」既有的價值觀,讓觀眾一邊思考、一邊大笑同時也一邊被挑戰,這個過程其實蠻過癮的,生命是賽跑而我們總是害怕跑輸,即使到了現在我也的確這樣想,不想跑輸,但是又想跑得開心一點,大概就是現況所取得的平衡吧。
電影的確敘述了某些我們也許都嚮往的──對名利的淡然。但身為現實中的人類,我並不覺得這是大部分人能夠挑戰的、做到的,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一層「不可能」,所以劇中的歌舞、劇中角色的表演,才會讓我們更為折服吧。
有夢,ALL IS WELL.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