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戲劇] 果陀劇團《動物園》



    作為創團二十五周年大戲,果陀劇團選擇了美國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的《動物園》,這是一個相當勇敢的選擇。尤其在我們開始把「果陀」和「商業劇團」劃上等號之時,劇團選擇梁志民導演大學時的畢業製作《動物園的故事》──這個並不太討好的劇本──,以紀念之姿,讓這齣戲有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機會,其實真的是相當大膽的。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電影] 《鸛鳥踟躕》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
  我是個過客。
  全部我所接觸的
  真正使我痛苦的
  而我身不由己。

  總是有個什麼人可以說:
  這是我的。
  我,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
  有一天我是不是可以驕傲地這麼說。
  如今我知道沒有就是
  沒有。

  我們同樣沒有名字。
  必須去借一個,有時候。
  您供給我一個地方可以眺望。
  將我遺忘在海邊吧。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安哲羅浦洛斯《鸛鳥踟躕》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電影] 《三生三世聶華苓》



今天想討論的是紀錄片能夠如何記錄一個人。

回家的路上再次想起了《乘著光影旅行》,一部我心目中非常完美的傳記紀錄片,而何謂好的紀錄片,我想首先在於導演必須對紀錄者非常有熱情,但同時,這股熱情又不至於讓被紀錄者成為無可挑剔的完人。我想《三生三世聶華苓》的成功,首先在於導演的熱情。導演非常熱愛聶華苓,所以片中無處不是熱情洋溢、充滿感染力,無論是挑選的訪談對象、或是拍攝手法、剪接手法,都以「推廣一個很棒的人給大家認識」作為出發點,而這正是(去年非常失望的)《尋找背海的人》所最缺乏的。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十九屆金馬獎頒獎小記





   
九點整,我看了看時鐘,頒獎開始兩個鐘頭了,台灣還沒拿下一個獎。出於某種關切之情我覺得有點不捨,但也就這樣了。回顧近年台灣電影,2008年《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卻彷彿迷藥,讓大眾相信台灣電影要飛了,但翌年金馬獎兩部入圍大片:張作驥導演的《當愛來的時候》和鍾孟宏導演的《第四張畫》,慘澹票房眾人卻恍若不見?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電影] 《大鹿村騷動記》





《大鹿村騷動記》看似是「歌舞伎」版本的《虎與龍》,然而如果延續《虎與龍》對於落語不遺餘力的推廣,《大鹿村騷動記》所達到的高度,的確是站在《虎與龍》的肩膀上更往前走了一步。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電影] 《愛上羅馬》


 伍迪艾倫的城市三部曲當中,前兩部我都非常喜愛。《情遇巴塞隆納》辯證人與人之間的需索關係,令我無法自拔的沉醉於劇情當中;《午夜巴黎》則聰慧的與巴黎豐富人文歷史做了古今關照,並討論了過去是不是真的比較美好的大哉問,達利、畢卡索、布紐爾等等藝術大師,導演的機智與浪漫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