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輕鬆劇場」是果陀和新光三越合作的系列作品,除了果陀自製的《五斗米靠腰》,也邀請到《魚蹦笑本部》、《蘿莉少女》(原名為《在日出之前說早安》,為去年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的邀演作品,非常好看)和《美味型男》,演出期程長達兩個月,演出地點則安排在新光三越A11館的六樓。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戲劇] 《九種時刻》
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對台灣觀眾而言並不陌生,幾年前風靡台北的《春琴抄》與沙丁龐克劇團團長馬照琪,都是樂寇學派下的佼佼者,而後者甚至親身翻譯了《詩意的身體》一文,將樂寇學派的美學引介到台灣。而想起《春琴抄》與沙丁龐克,大概也很容易很快的聯想到所謂樂寇學派的風格,而最顯眼的部分,就是「肢體運用」和「面具美學」。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戲劇] 《美麗的錯誤》
《美麗的錯誤》是廣藝基金會期待以音樂串起李泰祥老師生命經驗的創作,從2010的首演版、2011的再演版到2014的紀念版,從「音樂劇」的規模與企圖演化成「音樂會」的形式,期間演員亦有更迭,然最重要的差異還是──這次,李泰祥老師不能坐在台下當個最熱情的觀眾了。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電影] 《致青春》
這幾年的華語電影出了很多這樣子的片,帶點告別的姿態揮別青春,也帶點懷舊、不捨的情感緬懷昔日。但《致青春》之特別在於他沒有《頤和園》那麼好,但同時,因為《致》的實在感,讓他得以避掉《頤》片曲高和寡的窘境,他也沒有《歲月神偷》那麼「家」,因此得以盡可能的聚焦在校園、友情和愛情;同時,他也沒有《海闊天空》(又名《中國合夥人》)那麼條理分明的處理結構和細節,幸運的是,這也因禍得福的讓《致》非常不匠氣而充滿靈氣,此外,他也遠不像《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那樣的生活、那麼不像電影的告訴我們我們乏味的生活都可以變成電影的主角,但同時,他也比《那些年》更詩意、更心理層面一點。
對我來說,在心理層面上的撕裂與坦白上,我更願意說他是像《女朋友‧男朋友》一樣,以一種極端誠實卻又極端不安、躁動的狀態,再一次細細地述說青春。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戲曲] 《狐公子綺譚》
先要說的是,我不是歌仔戲迷,其他戲曲如京劇、豫劇和崑曲還算小有認識,而極少數的歌仔戲觀賞經驗也幾乎都是在所謂藝文表演空間所觀賞,如《安平追想曲》、《愛河戀夢》和此次的《狐公子綺譚》,所以對歌仔戲的欣賞能力並不強,少部分對歌仔戲的理解也來自案頭,也許亦會有誤解之處。
《狐公子綺譚》可以跟之前兩齣戲劇放在一起看:一齣是國光劇團的《狐仙故事》,在輪迴轉世之中狐與人一線之隔,卻都深情;而另一齣是台灣豫劇團,同樣由施如芳擔任編劇的《花嫁巫娘》。此外,更要提到的當然是「狐仙」系列的大作《聊齋誌異》,而創作時間晚於上述作品的《狐公子綺譚》,繼承有之、閃躲有之、企圖在前人的努力之上更上層樓。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戲劇] 黑眼睛跨劇團「胖節」
「胖節」由黑眼睛跨劇團所策展,可以視為莎妹劇團去年「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的延續,雖二者之間沒有明確關聯,但以核心主題作為出發,邀請幾位創作者來各自論述、相互映照,理念上確實有相似之處。這檔演出我只看到一、三週,自己是感到相當遺憾,一方面遺憾錯過普遍評價最高的第二週,一方面更是對這個以「節」為名的創作方式並未達到一定的成就感到遺憾。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電影] 《媽媽要我愛男人》
最近接連看了幾部法國片,在某種不明的嚮往之下產生「法國好開放、好自由」的這層假面,也漸漸揭露。所以《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還是不免談到同性戀的原罪,提醒我們在看到同志婚姻法通過的同時,還是有一群人,很大的一群人,篤信著同志婚姻不應該存在。
訂閱:
文章 (Atom)